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0月29日讯(记者陈晓彤 通讯员刘涛)在华中农业大学,要想找到傅院士,最容易的办法是到油菜试验田转转。他常常戴着草帽、背着布包,在油菜田中观察、记载。
“一株花,一件事,一辈子”,专注杂交油菜育种六十余年,解决了我国油菜产量和品质两大问题,并创下多个“第一”。
傅廷栋院士。通讯员刘涛 摄
他师从我国油菜遗传育种学家刘后利,是新中国第一名油菜遗传育种方向的研究生。他发现了国际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Polcms),由此拉开了世界杂交油菜实用化的序幕。他还是我国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获得国际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奖——“杰出科学家奖”的亚洲科学家。
截至目前,傅廷栋院士带领团队已育成80余个油菜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种植逾3亿亩,推广油菜多功能利用,为农民鼓起“钱袋子”,累计增收逾百亿元。
近年来,“以油菜修复改良盐碱地”是他事业的新领域。他联合甘肃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内蒙古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等15家教学、科研单位,在新疆盐碱地上试种“耐盐碱油菜”。
今年1月,傅院士获评第九届湖北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颁奖典礼上,86岁的他因在新疆查看新一茬耐盐碱油菜的生长情况,不得不缺席颁奖仪式,并委托学生送来一个瓶子。瓶子里装满了油菜种子,是科研团队从3000多份油菜品种资源中筛选的,育成耐盐碱、油用、饲肥相结合的油菜品种“华油杂62”,已在西北地区的盐碱荒地和东南沿海地区的盐碱地大面积种植。
一辈子围着田地打转,围着农民打转,他说:“我们搞科学工作的,最大的责任就是为了建设我们的国家。我之所以能够坚持几十年,还是源于这份责任感。我想要承担起这份责任,这也是我做科研工作,搞科技创新的最大的动力。”
【编辑:姚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