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的重要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
◎要增强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
——习近平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武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大保护,高位布局、科学谋划,统筹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
如今的武汉,长江武汉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长江江豚“逐浪”的场景频现。
天兴洲头,春种油菜秋种高粱,万千鸟类诗意栖居。
废弃矿山变景区,江夏灵山创下生态奇迹。
昔日繁忙的砂石码头,蜕变成风景如画的江滩公园……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武汉扛牢“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政治责任,以更大更快步伐,努力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人物讲述
“湿地卫士”冯江:
看见沉湖湿地越来越好
武汉市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冯江。任勇 摄
11月2日,沉湖湿地迎来了候鸟南迁的壮丽景象。湖面上,候鸟们纷纷“空降”,为这片宁静的水域带来了勃勃生机。42岁的“湿地卫士”冯江却无暇顾及他心心念念的“鸟朋友”。
眼下,他正忙着做两件事:一是为沉湖湿地申报国家“重要生态系统,重大修复工程”项目,二是申报沉湖湿地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冯江,这位陕西籍的湿地守护者,2008年从华中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毕业后来到沉湖湿地。他初来时,罗汉站条件艰苦,但他毫无怨言,毅然决然地投身于湿地保护的伟大事业中。从一名“鸟类小白”到如今“行走的鸟类图鉴”,冯江已在此扎根16年。
他坚守在候鸟迁徙和越冬季节的大堤上,有时凌晨3时仍在巡护。面对不法之徒的破坏行为,他毫不畏惧,曾花两天时间用筷子一颗颗夹起有毒玉米,保护候鸟的栖息环境。他挨家挨户宣传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将生态补偿金及时拨付给农户,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湿地保护者的誓言。
沉湖湿地先后实施了拆除“三网”“退养还湖”和生态修复等举措,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恢复和提升。2023年1月,沉湖湿地越冬鸟类数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10.4万只,保护区记录到的鸟类种类也累计达到了293种。
沉湖国际重要湿地,万鸟齐翱翔。长江日报记者 史伟 摄
今年3月,冯江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
重新出发,冯江最大的心愿就是沉湖湿地能早日跻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常常思考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将沉湖湿地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
他说,武汉成功举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以后,沉湖湿地热度持续上升,前来参观考察、旅游观光、研学实习的人数明显增长,这给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会。
“沉湖湿地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很强的生态价值,希望早日找到一条最佳的转化路径,破这个局。”冯江满怀期待。
武汉东湖水天相映,色彩斑斓,吸引全国游客前来游玩。黄晓辉 摄
大美东湖
坐落于城市中心的东湖,山水相依、城湖相融、人文相映,楚风汉韵、滨湖休闲、文化多元。
与东湖拥抱,与自然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山护水就是职责使命,东湖作为全市唯一的生态旅游功能区,生态是其核心及根本,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也是其坚定不移践行的道路。持续实施东湖水生态修复,东湖“水下森林”达到320万平方米,听涛内湖碧潭观鱼获评武汉市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东湖(汤菱湖)通过健康河湖省级试点建设验收。2019年以来,东湖先后被评为“长江经济带最美湖泊”“全国示范河湖”“湖北省首批健康河湖”等。
汤逊湖子湖红旗湖中央,盛放着一朵“生态绿花”,这片人工浮动湿地采用新技术,具有很强的污染物去除功能。长江日报记者 金振强 摄
生态绿花
在亚洲最大城中湖——汤逊湖的子湖红旗湖中央,盛放着一朵“生态绿花”。这朵“生态绿花”被誉为湖北武汉河湖治理的代表性名片之一。这朵“生态绿花”的背后,是武汉践行长江大保护流域系统性治理新思路的生动实践:流域系统治理、治湖先治湾。
管网修复、雨污分流、污水厂扩建、初雨调蓄池、引水活水、生态恢复、环湖景观提升、智慧水务等,各项措施分级统筹、同步推进……经过多年建设,亚洲最大的城中湖——汤逊湖生态修复和水质净化初见成效,岸芷汀兰再现,重塑城市“新颜”。
灵山以前是废弃矿山,经过生态修复后变成花草繁茂、水清景美的旅游景点。舒运平 摄
灵山复绿
半坡艳红月季的映衬下,一挂瀑布溅入碧蓝的湖水中……昔日采石留下累累伤痕的灵山,化蛹成蝶,成为绿水青山、花香遍野的生态文化旅游区,成为武汉人心中的诗意之地。
站在灵山之巅,回望,脚下是一泓碧蓝如翡翠的人工水面,亮蓝,如天空的颜色。坚定不移捧起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今年5月,灵山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结果出炉:2.58亿元!
豹澥湖中的青头潜鸭。颜军 摄
湿地城市
一江碧水,不仅牵系着人间烟火,同样关乎着鱼类、鸟类等动物的繁衍生息。
今年在黄陂区府河湿地,观鸟爱好者首次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繁殖巢的踪迹。
武汉,国际湿地城市,秉承习近平生态文明理念,力践《湿地公约》之责,修湿地、护鸟羽,复野生动植物栖所,促人与自然和谐共荣。
两头长江江豚在长江武汉双柳段水域戏浪。长江日报记者 金振强 摄
江豚之湾
长江干堤外滩,双柳之地,昔日砂石喧嚣,砖厂烟火。自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以来,武汉以铁腕手段力推砂石码头取缔、砖厂关闭、居民污水截流,“十年禁渔”铁令如山。3年前,几只江豚路过长江双柳段,被周边环境吸引,安了家。
从最初的寥寥数只发展为拥有20多头成员的“大家庭”,江豚爱上了江城,附近居民也亲切地称这里为“江豚湾”。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之美,跃然眼前。
格林美武汉园区的城市矿山博物馆。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逐绿补链
今年4月,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在武汉城市矿山低碳循环产业园举行格林回收数字化平台启动会,并与合作伙伴签订了《共同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战略合作协议。该平台是国内首个集回收、溯源、价值评估、碳足迹、售后服务功能于一体的设备更新与废旧资源回收平台。
该企业正远赴印尼,解锁镍资源难题,开启绿色革命新篇章。
数读
长江江豚诗意栖居武汉。今年以来,生态志愿者在新洲双柳江段共观察73次,目击监测到江豚183头次。
全市河湖水质稳步改善,劣Ⅴ类湖泊由2016年52个减少至2021年0个,2022、2023年持续为0。
中碳登平台运行至今,囊括了电力行业2162家企业,排放量分配额45亿吨左右,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0%。
(文字:长江日报记者明眺生 金文兵 统筹:长江日报记者黄师师)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