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9日讯 11月7日,由科技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4中非创新合作与发展论坛在武汉开幕。在专场活动中非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论坛上,来自肯尼亚、坦桑尼亚、津巴布韦等非洲国家的政府高级官员、大学校长和专家学者,以及中国科研机构的主要对非研究团队分享了非洲生态保护理念和实践经验,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得益于中肯两国科学家在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领域的密切合作,《肯尼亚植物志》首部分册《茜草科》去年对外发布,填补了我国植物资源研究领域的空白,对肯尼亚乃至非洲大陆的自然资源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馆长玛丽·万吉库·吉昆古介绍,这部著作由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组织中肯两国科学家联合编纂,收录了两国科研人员在肯尼亚近10年的野外调查成果,是该国首部国家植物志。
非洲嘉宾在中非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论坛上发言。 记者范婷婷 摄
当天,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主任、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王青锋也分享了他及团队研究东南部非洲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的成果。
据悉,自2013年起在肯尼亚建设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以来,中国科学院在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领域与非洲国家持续加强合作,为非洲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今年5月在《自然》杂志发表的研究论文中,武汉植物园与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团队领衔解析猴面包树属植物的演化历史,并就其未来保护提出科学、有效的保护策略及建议。
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馆长玛丽·万吉库·吉昆古。 图片由武汉植物园提供
2022年11月,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在肯尼亚乔莫·肯雅塔农业技术大学举行示范区白玉米品种丰收仪式。该示范区试种的本地白玉米产量比周边同类玉米产量高出约50%。
7日举行的中非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论坛由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主办,旨在响应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等国际协议,促进中非双方共同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落实。会议成果将为今后制定绿色发展合作计划提供重要基础,并助力中非双方在可持续资源利用领域达成共识。
当天还举行了2024中非医工交叉技术交流大会、中医药创新合作交流会等专场活动。来自中国、非洲等32个国家或地区,以及来自澳大利亚、巴西、柬埔寨、泰国、美国、乌兹别克斯坦等10个国家及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世界粮食计划署等3个组织近800位海内外嘉宾齐聚一堂,共话中非创新合作与交流。
(记者范婷婷 通讯员雷灿 黄佳良 陈丹 李涵)
【编辑:姚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