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古琴台:每一次聆听都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 全国网友看武汉⑳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4-11-09 09:53 来源:
【字体:

  【一网情深】古琴台又名“伯牙台”,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是中国音乐文化古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武汉三大名胜,有“天下知音第一台”之称。今年4月29日,经过一年升级改造后的古琴台重新开放,半年多以来,受到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的热捧。不少网友发帖表示,古琴台清幽雅致,文化底蕴深厚,每一次游览都是一次精神洗礼。

  航拍古琴台。图源长江头条

  一个值得细细探寻的文化宝藏

  浙江网友@蒙蒙漂流记在网文中写道:

  在武汉这座繁华的都市之中,有一处景点既不是黄鹤楼那样巍峨耸立的标志性建筑,引人瞩目;也不是东湖那样波光粼粼的自然胜景,令人流连。然而,正是在这看似平凡的角落,却蕴藏着深沉的千年文化,流传着脍炙人口的千古琴曲。它,就是古琴台,值得每一个热爱历史与文化的人去细细探寻的文化宝藏。

  古琴台,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又名伯牙台,仿佛一张古老的琴谱,诉说着一段动人的历史传说。它始建于北宋时期,坐落在风景如画的龟山西脚下的月湖之滨,环境清幽,景色宜人。这里曾是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琴师俞伯牙的抚琴之地,也是他与樵夫钟子期相识相知的地方。

  据传,当年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怀,那悠扬的琴声如高山流水般激荡人心。恰巧路过的樵夫子期,竟能识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惊喜万分,与子期因音寄愁,相见恨晚。两人引为知音,共同探讨琴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几年后,伯牙得知子期病故的噩耗,悲痛欲绝。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表达对逝去知音的深深怀念。

  后人为纪念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深厚的情谊和他们在音乐上的卓越成就,特在此筑台以缅怀。古琴台因此成为了一段永恒的历史传说和文化的象征。

  古琴台入口。图源长江头条

  走进古琴台,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置身于那个遥远的年代。这里的建筑虽规模不大,但每一砖一瓦都透露着古朴典雅的气息。层次分明、布局精巧的建筑群落,在碧瓦白墙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幽静雅致。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幅古典园林的画卷之中,让人流连忘返。

  在琴台碑廊里,一块块珍贵的碑刻记录着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传承。其中最为珍贵的当属清道光年间宋湘束竹叶蘸墨所书的《琴台题壁诗》。那遒劲有力的字迹、深邃悠远的文辞以及精湛绝伦的镌刻工艺都令人叹为观止。这些碑刻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瑰宝,让人在欣赏中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古琴台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群落,它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和精神的寄托。在这里,一砖一瓦都透露着千年的文化气息,一草一木都似乎在诉说着古人的故事。那些被岁月磨砺的琴石、被风雨侵蚀的碑文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音乐的热爱与追求。他们用心灵去感悟自然之美、用琴声去抒发内心的情感。无论是高山流水的激昂澎湃还是小桥流水的细腻婉约都在古琴台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和展现。同时,古琴台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音”精神——那是一种心灵相通、志趣相投的深厚情谊;那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精神寄托;那是一种超越血缘和地域的深厚情感纽带。

  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内心世界的追求和对真挚情感的珍视。而古琴台则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情感的执着追求;它又像是一座灯塔,照亮了我们探寻内心世界和文化传承的道路;它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今之间的文化与情感纽带。

  因此,探寻古琴台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追溯和缅怀;更是对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对一种精神的追寻和坚守;同时也是对我们自身内心世界的一次深刻反思和洗礼。

  湖北网友@小荷: 在古琴台,你可以感受到古人对音乐的热爱,对知音的珍视,以及对自然的敬畏。每一步行走,都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每一次聆听,都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不妨放慢脚步,来古琴台细细品味那份久违的古典与雅致吧。

  《知音》雕塑,我国著名雕塑家刘政德1981年所作。图源长江头条

  古琴台的主题顺和民心,因此经久不衰

  湖北网友@书香:

  琴台内处处可见碑刻楹联,倍添丰厚的文化底蕴。“动水花连影,听琴月堕光。”“意伴高山,台上青天协韵;心随流水,琴边明月知音。”“清风明月本无价,流水高山自多情。”这些与“高山流水”暗暗相谐的句子,给这幽静的园林更添几分诗情。

  古琴台虽久有毁坏,然则历代维系,流传至今,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知音主题与人心灵相通。从人与人的心心相印到国与国的友好交流,从人与山水的殷殷相和到艺术与自然的浑融共寄,从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到万物与自然的天地泰行,无不在古琴台的造园立意中有所蕴含。

  而正是因为古琴台的主题顺和民心,才使得无论建造之初还是发扬之中,民间都自发自愿地维护古琴台,延续古琴台。武汉古琴台亦经历了兴衰存亡,续沿千年而不绝,正好像伯牙子期的情谊,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耐得住毁誉的淘淀。

  广西网友@桑海: 古琴台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古迹之一,承载着丰富的音乐文化底蕴。它不仅见证了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深厚的友谊和知音之情,还成为后人学习、传承和弘扬音乐文化的重要场所。

  古琴台还是知音文化的象征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音”一词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古琴台作为知音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友情、忠诚和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上海网友@老思: 园中有联云: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抚琴。先秦楚地,伯牙和子期相逢于汉江渡口,成就了“高山流水”的千古佳话,展示了非凡的音乐想象和艺术境界,深蕴着重情、守信、仁爱、和合的人生哲理,形成了誉满中华的知音文化。

  全新开放的水池区域。图源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公众号

  难怪古往今来的名人,都爱在此处停留

  湖北网友@打卡最武汉:

  作为与黄鹤楼、晴川阁齐名的武汉三大名胜之一,古琴台一直很低调。升级归来的古琴台,浅逛一圈的最大感受是:更大,更友好,武汉月湖风景区又多了不少打卡好机位!

  进入大门,走过“印心石屋”碑刻,抵达一个大平台。走到平台的栏杆边,远眺,大概率你会忍不住“哇”一声。因为这里能拍到,武汉美术馆(琴台馆)与月湖桥同框。平台下来,全新开放的水池区域,是又一处古风打卡点。水池周边不定时喷洒雾气,小桥流水,如临仙境。

  为了让游客立体感受古琴之美,景区新建“琴园”“琴堂”“高山流水馆”多个互动展馆。你可以DIY一把自己的电子古琴,或者,在屏幕上弹奏一段古琴曲目,沉浸感拉满。

  山门上的“琴台”二字出自米芾。图源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公众号

  认识古琴台的人,一定对入口处,悬挂于山门上方的“古琴台”那遒劲有力的笔迹印象颇深。这山门上的“琴台”二字,就出自北宋大书法家米芾。

  傍汉江,枕月湖,西靠梅子山,东望龟山,错落有致,三面环水。如此绝佳的风水,再加上知音IP的加持,难怪古往今来的名人,都爱在此处停留,甚至养老了。

  除了米芾,最著名的观光客,便是两江总督陶澍,以及由他带来的那道光皇帝御赐匾额“印心石屋”。

  另一件不可错过的宝贝,是一幅清代界画《琴台全景图》,目前陈列于“知音馆”。界画,用界尺作画,讲究横平竖直,多画建筑,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师的工程图纸”。俯瞰这幅《琴台全景图》,从一草一木中,我们得以窥探200多年前的琴台模样。

  千秋万古,无数文人墨客对琴台情有独钟。有人爱它的知音故事:人生难得一知己,若能遇见自己的钟子期,夫复何求。有人爱它的青山绿水:龟山在旁,月湖环绕,汉水汤汤,怎叫人不心驰神往。旅游局

  湖北网友@苏丹卿: 古琴台内部环境颇为苍幽,有殿堂、庭院、林园、花坛、茶室等建筑,整体布局精巧、层次分明,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有“天下知音第一台”之美誉。

  我每次来到这里,总是钟情它的墨绿色瓦顶,呈现出独特之美,于月湖之畔,似有一种“天籁之音”即在耳边的错觉。

  或许是景区规模不够大,或许是“高山流水”的故事本身就需要沉静的环境去探索,如果它像黄鹤楼那般人潮涌动,兴许人们并不能感受古琴台本身该有的清幽与雅致。

  湖北网友@孺子牛 :竹影横窗,曲追明月清风,真乃梦中解语无双地;琴声过耳,韵出高山流水,堪称天下知音第一台。

  长江网记者李建华 整理

  (值班总编辑 陈志远 值班主任 熊展平 值班编辑 李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