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品读“诗意菊花展”,它在古诗词里美了千年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4-11-12 07:47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一起赏陶渊明赏过的菊,聊屈原看过的风景,吹李清照吹过的风……”11月9日,一场花意与诗意交织的文学对话,在武汉市第41届金秋菊展中山公园主展区展开,来自武汉的专家学者带着市民游客一起品读“诗意菊花展”。

  “花意与诗意”文学对话在武汉市第41届金秋菊展中山公园主展区展开。

  盛开在古诗词里的花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礼赞菊花的诗词歌赋画不计其数,作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的它,在古诗词里美了数千年。

  “从西周以来人们就有赏菊的习惯。”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词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湖北省古代文学学会秘书长汪超说,中国人对于菊花的审美是由来已久,提起菊花,总是能让人想起那些耳熟能详的诗词。

  屈原在《离骚》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将菊花与君子高洁的品行联系在了一起;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人看到菊花隐逸的内涵;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句,为菊花赋予了长寿、团圆的意向。

  诗人写菊花的背后,折射的是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审美。汪超介绍,宋代以后,人们开始欣赏菊花的残缺之美,苏轼的《赠刘景文》中写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名句。这种审美的转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命力和自然美的深刻理解,也影响了后世的审美观念。

  “今天我们再去赏菊,感受更不一样了。”坐在菊花盛开、秋景如画的中山公园,汪超感慨道,宋代以前菊花只有黄、白两种颜色,如今的菊花品种和色彩十分丰富,布展手法文艺十足,赏花意境更美好了。

  “花意与诗意”文学对话在武汉市第41届金秋菊展中山公园主展区展开。

  它是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其中就有菊花。”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风景诗学”丛书编撰者张箭飞介绍,菊花作为中国的传统名花,其魅力已不仅限于中国。

  菊花在中国有着3000年的栽培历史和1600多年的人工培育历史,其独特的品种、丰富的颜色和优美的姿态,受到世界多个国家的青睐。17世纪末叶(1688年),荷兰商人将中国的菊花引入欧洲,荷兰作家白里尼1689年出版的《伟大的东方名花——菊花》一书,首次在欧洲赞颂了中国的菊花。

  “莫奈也创作了很多幅菊花作品。”张箭飞介绍,在欧洲文化中,雪绒花(菊科、火绒草属)也代表着优雅、纯洁和坚韧的品格。中国是菊花的原产地,欧洲园艺家借鉴了中国菊花的园艺技艺和栽培方法,培育出了具有欧洲特色的菊花品种,在世界园艺展览和庆典活动中,菊花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元素。

  张箭飞表示,世界上所有的花中,很少有像菊花这样具有重要意义的。当前,菊花的品种数量之多,变异形态之丰富,为世界栽培植物之最。在世界鲜切花市场上,它是四大主要花卉之一,在切花贸易中仅次于玫瑰,全球的菊花品种有2万~3万种,这个数字还在年年增长。

  在中国,菊花是药食同源的典范,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湖北省科协科普团专家杜巍介绍,茼蒿、莴笋、生菜、泥蒿等,都是菊科植物。

  武汉市第41届金秋菊展中山公园主展区文化活动。

  在家门口共赴诗意菊展

  自1956年,武汉市举办第一届金秋菊展以来,赏菊就成了武汉人秋天最期待的盛会。自今年11月1日武汉市第41届金秋菊展开展以来,从线下火到了线上。

  “你真的,看过一朵花吗?我是说,趴下来,靠近一点看……你看到了什么?”华中农业大学教师、70后女诗人梁玲为大家分享了美国作家肖恩·哈里斯《你真的看过一朵花吗》,吸引不少市民游客驻足围观。就在她念诗的同时,中山公园的音乐喷泉在鲜花的包围中沸腾起来,让此次文学对话达到高潮。

  梁玲说,在这个菊花盛宴的公园,在这个生长着花朵也生长着诗意的秋天,大家正在经历一场花开的故事、一个大自然的诗意的馈赠。

  现场,武汉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六年级的周一涵和程真橦听得格外认真,她们特意穿了汉服来品诗赏菊。周一涵说:“这里千姿百态的菊花,太好看了,我似乎更懂古人诗词里对它们的赞美了。”

  今年,武汉市第41届金秋菊展在全市共有18个展区,展出时间将持续至11月30日,武汉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奔赴一场诗意菊展。

  (文:舒筱 通讯员赵慧娟 图:李子云)

  【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