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黄鹤楼:江山俊秀,人文斐然,尽在于此丨全国网友看武汉㉕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4-12-04 19:20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一网情深】“三楚名楼曾付火”“九霄仙鹤又乘风”。2023年,武汉黄鹤楼迎来1800岁生日,而今年是新中国黄鹤楼重建40周年。黄鹤楼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且以其历史之悠久、楼姿之雄伟而居三楼之首,享有“天下绝景”的美誉。来武汉绕不开黄鹤楼,当人们游黄鹤楼时,到底有些什么感受?来看看网友们的精彩说法。

  光彩夺目的黄鹤楼。图源: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公众号

  “诗楼”和“仙楼”兼具的一座楼

  湖北网友@相见在武汉写道:

  词学泰斗唐圭璋先生的弟子王兆鹏教授,曾经出过一本《唐诗排行榜》,崔颢的《黄鹤楼》位列第一。我们从他研究过的古诗词中,了解到了一个神奇的黄鹤楼。

  黄鹤楼是中国文化里,难得的“诗楼”和“仙楼”兼具的一座楼。

  古代的诗人们兼职旅游博主,每次游览留下诗作当游后感。据学者统计,文人墨客们为黄鹤楼写的诗共有一两千首,其中崔颢的《黄鹤楼》最有名。

  从唐代到现代所有名家的选本,《黄鹤楼》是入选次数最多的一首诗,不少人将《黄鹤楼》称为唐诗七律第一。宋人还有一个口头禅,叫“莫因崔颢不题诗”。

  《黄鹤楼》在历史上有如此深远的影响,还得从那段“诗仙搁笔”的佳话说起。当李白来到黄鹤楼游玩,诗兴大发,却发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一首连“诗仙”李白都甘拜下风的诗,一段文人间惺惺相惜所传的佳话。李白和崔颢笔下的黄鹤楼又是如此仙气飘飘,美轮美奂。黄鹤楼成为人人向往的名楼。

  崔颢的《黄鹤楼》被后人反复引用,“崔李佳话”不断地吸引文人们前来黄鹤楼怀古写诗,黄鹤楼成为了最知名的一座“诗楼”。

  那么,黄鹤楼为何是“仙楼”?

  无论是《图经》上写的费祎成仙,骑着黄鹤在此小憩的故事,还是辛氏沽酒的故事,人们想象中的黄鹤楼,如同天方楼阁,仙鹤在云雾中翩跹。

  神话的影响力不止于平民百姓,崔颢来到黄鹤楼,也是为了一瞩“仙楼”风采。所以不少诗人笔下的黄鹤楼,既仙气又飘逸。

  黄鹤楼耸立于长江畔,宛如“城市的瞭望者”。图源中新网

  以楚天为纸,江水为墨,书写惊艳千年的诗文

  台北网友@邱景山: 70年前在中学课本上读到黄鹤楼诗及崔、李两位大诗人的故事,心中便已向往不已。可惜当时两岸不相往来,无法目睹黄鹤楼巍然矗立江边的景像。1991年我旅游武汉,承年轻的王兆鹏教授热情向导登览黄鹤楼,并肩走过长江大桥参观闻名的古琴台,让我对这两件历史掌故得到印证,内心无比激动。

  湖北网友@书香武汉: 黄鹤楼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与其他两楼相同的是,黄鹤楼也充满了文心匠气。自盛唐开始,黄鹤楼便吸引着历代文豪名士登楼吟诵。近现代革命先贤孙中山、陈独秀、瞿秋白、恽代英等都曾光临过黄鹤楼遗址。毛泽东主席更是与黄鹤楼有不解之缘,他曾17次在黄鹤楼下的长江搏击风浪、极目楚天,还用“白云黄鹤”四字来代称武汉。

  与其他两楼不同的是,黄鹤楼多了一缕缥缈仙气。黄鹤楼下的江中沙洲是天鹅们的故乡,天鹅们被幻化成仙风道骨的黄鹤,供仙人们乘驾。江渚沙洲天鹅依旧翱翔,只是再不见前人身影。留下的只有黄鹤踏翻的杯盏、挥洒的玉酿,都化成了千年的惊艳诗文、瑰丽传说。它们以楚天为纸,江水为墨,为黄鹤楼题下“天下江山第一楼”。

  网友@文化旅游院: 黄鹤楼始建于公元223年,为三国东吴孙权在黄鹄矶上所建。黄鹤楼建在黄鹄山(今蛇山)顶,在古汉语中,“鹄”“鹤”二字通用,故又称黄鹤山,黄鹤山上的楼阁,当然就叫黄鹤楼。但是人们更愿意接受因仙得名的传说。

  游客们在黄鹤楼下游览。图源长江日报

  不只有文人墨客的雅趣,也有铁骨铮铮的硬气

  山西网友@三晋全生活以《无数次浴火重生,只为见证千年往事》为题写道:

  图源网络

  楼中有文人赋诗。

  好景好楼,又有仙人踪迹,自然引得各路文人登楼赋咏。

  崔颢的《黄鹤楼》,引入黄鹤楼的神仙传说,反思现实人生的归属,从虚到实,一气呵成,是公认的唐朝七律第一,就连诗仙李白来到黄鹤楼,一见此诗都甘拜下风。

  当然,李白登上黄鹤楼,面对奔腾而过的江水,指点江山的豪情不会就此罢休。他后来也写了很多与黄鹤楼有关的诗句,其中一首“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便赋予了武汉“江城”的别名。另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更是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崔李之后,白居易、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黄鹤楼游赏,吟诗作赋,黄鹤楼也因为这些人的打卡,坐稳了诗人即兴赛诗的中央舞台。

  黄鹤楼三楼的《人文荟萃》壁画上,有王维、崔颢、李白、孟浩然、宋之问、杜牧、白居易、刘禹锡、岳飞、陆游、范成大等人及其诗词。

  国庆期间,黄鹤楼分外美丽。图源长江头条

  楼中有先烈救国。

  不只有文人墨客的雅趣,黄鹤楼千年传承,也有铁骨铮铮的硬气。

  光是明清两代,黄鹤楼就被毁了七次。黄鹤楼在命运的考验里,也无数次的浴火重生。

  光绪十年(1884年),一场意外的大火,让仅仅重建了15年的黄鹤楼,化为了灰烬,此后百年,天下竟无黄鹤楼。孩童们只能唱起童谣,憧憬长辈口中的仙楼:武昌有座黄鹤楼,半截都在云里头。上至晚清重臣、民国政要,下至民间绅商、黎民百姓,屡次动议复建,屡次抱憾而终。

  1911年,武汉人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意气风发的革命党人进驻黄鹤楼旧址不远处的红楼,宣告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就此结束。

  1927年,毛泽东怀着苍凉与苦闷登黄鹤楼故址,一句“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是一代伟人对革命前途的担忧与坚守。

  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郭沫若、田汉、冼星海等均来此地进行抗日宣传,救亡图存。

  楼中有时代印记。

  黄鹤楼早已成为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精神象征。

  重建黄鹤楼,在国泰民安时,是众望所归的事情。

  1981年,黄鹤楼重建工程动工。有统计称,这是黄鹤楼近1800年历史的第27次重建。

  今天的黄鹤楼矗立在长江南岸的蛇山之上,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二楼挂着一副对联:

  万古河山,胜迹常留,叹百年时运维坚,三楚名楼曾付火;

  千秋邦国,韶华永驻,看一代英雄谋略,九霄仙鹤又乘风。

  新修的黄鹤楼,造型古典气质优雅,带着历史的沉静庄严。武汉人在热热闹闹的生活里,一抬头,便能看见它的身影。登楼远眺,极目楚天,三镇风光尽收眼底。大武汉也如黄鹤楼的凌空展翅之势,于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快速腾飞。

  黄鹤楼夜景,如梦似幻。图源长江头条

  江山俊秀,人文斐然,天下之美,尽在于此

  山东网友@水电站910写道:

  黄鹤楼矗立于长江之滨,雄踞蛇山之顶,其挺拔巍峨而又气吞江汉两岸的宏伟气势,引人瞩目,令过往的行人不得不投下仰止的目光。

  我们登上登黄鹤楼远眺,江城景色一览无遗。晴川阁下,新枝历历;鹦鹉洲上,芳草萋萋。正所谓一桥飞架南北,三镇通达东西。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紫气南来,云集了四海英雄豪杰。

  观此胜景,我在心中慨叹感叹:江流浩荡,大地葱宠,江山俊秀,人文斐然,天下之美,尽在于此矣。

  上海网友@旅行之旅: 黄鹤楼不只是一个景点,更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历史如何变迁,建筑本身如何历代兴废,都不会影响黄鹤楼的传承。有句话说得好:诗在,黄鹤楼就在!

  武汉,是名副其实的大武汉,登上黄鹤楼,长江两岸,气象万千,高楼林立,一派大城模样。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黄鹤楼给我们留下了比建筑本身更加珍贵的东西,那就是民族的传承和文化的认同感。登上黄鹤楼,登楼远望,俯瞰美丽的家园河山,历代先贤,文人墨客,英雄人物,在黄鹤楼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众多优秀璀璨的文化作品,何其有幸!

  安徽网友@江天一色: 黄鹤楼奇险美妙。奇就奇在神仙骑鹤,神话流传;险就险在临江而立,下临无地;美就美在登楼远眺,武汉风光尽收眼底;妙就在妙文人墨客,轶事流传。

  网友@幻想旅人: 站在黄鹤楼上,可远眺长江壮丽的景色。长江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其雄浑的气势令人震撼,使得黄鹤楼更具魅力。

  网友@译意: 暑假第一天去武汉就去看了黄鹤楼,等我两年,一定要考上武汉大学,再去看黄鹤楼。

  长江网记者李建华 整理

  ( 值班总编辑 陈志远 值班主任 熊展平 值班编辑 代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