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端12月11日讯(记者陈晓彤)“这个胸针真好看,以前怎么没见过有这种花样?”12月7日,蒙古族姑娘巴衣尔的工作室客人不断,货架上的花朵形胸针引发大家的兴趣。
巴衣尔(左)和好朋友帕代在学习汉绣。
“这是湖北缠花,用彩色丝线在纸板和铜丝上缠绕做成的。”巴衣尔向她们解释。她的刺绣工作室位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北京南路附近,生意一直不错,“我尝试着把从湖北学来的非遗技法用在产品上,大家很感兴趣”。
缠花胸针是今年5月武汉纺织大学教授叶洪光来新疆教她做的。经数月练习,她开发了一批新产品,既有湖北英山特色工艺,又有蒙古族喜欢的浓烈色彩,价格从几十到一百元不等,刚上架就卖出十来个。
巴衣尔用汉绣针法制作的项链。
巴衣尔原在博州一家企业打工,平时喜欢做绣活。2014年,她专职学起非遗手工艺品制作,并开起了工作室。她擅长缝制蒙古族特色衣裙和被褥,在当地小有名气。
2022年7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博州文化馆合办的首届“非遗刺绣传承人鄂博交流提升培训班”开课,由多位湖北非遗刺绣大师到博州授课。巴衣尔知道消息后,马上报了名,“想学些新东西”。
当时课堂上老师们带来很多纹样,既有蒙古族特色的祥云纹,也有汉族特色的花草纹,两种针法交替,让学生们感受不一样的刺绣风格。以绣大幅纹样见长的巴衣尔学会了绣牡丹花、荷花,她还发了条朋友圈:“感觉很不错!”
培训班的师生们一起制作的缠花蒙古扇。
2022年至今,培训班在博州共开办四次,累计有一百多位当地“绣娘”参与。巴衣尔参加了三次,每次的教学主题都不一样。继学了汉绣后,今年5月,她又学了英山缠花,用极细的丝线缠绕成精美的花朵;今年12月学了阳新布贴,用色彩鲜艳的布料拼贴出一幅红石榴图。
“巴衣尔水平很不错,当地传统刺绣作品纹样精美、风格鲜明。”叶洪光四次到博州授课,即使回到武汉,师徒俩也常线上交流。他告诉学生,要通过思想碰撞、技艺融合促进两地非遗产品创新。
巴衣尔工作室的货架上摆放着“荆楚非遗特色”。
如今,巴衣尔工作室的货架上多了一个“荆楚非遗专区”,陈列着她亲手制作的汉绣项链、缠花胸针和阳新布贴首饰袋,在一众蒙古族特色工艺品的围绕下别具一格。
“我们两个民族的手艺有相通之处。”经过三年的学习,巴衣尔已颇有心得,“比如蒙古族刺绣和汉族刺绣的针法基本相似,但蒙古族绣法自由粗犷,汉绣则细腻有层次。”
今年12月,巴衣尔和同学们在课堂上制作的汉绣纹样工艺品。
今年8月,她第一次到湖北,在武汉、红安等地实地走访湖北非遗文化。“我还要继续学,比如用扎染、布贴、汉绣等方法制作蒙古族特色衣帽,会很受欢迎。”她说。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