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2024年,是有风有雨又充满希望的一年。回首这一年,我们看到了许多人的奋斗身影:有年轻的技术经理人,每天开车60公里起步,只为牵起科技和产业的“红线”;有普通工人自学职业技能,和企业一起“转型升级”;有个体商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另辟蹊径,在困境里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他们的故事,或许不惊天动地,但却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在机遇面前果断把握、在变革之中积极适应,实现了自己的出彩人生。年末,长江日报开设“我的这一年”专栏,记录这些普通武汉人的付出与坚守。
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技术经理人周昉:
每天开车60公里起步,一年微信好友+1000
2024年,是我成为技术经理人的第一年。
周昉面前摆放的传感器芯片等高科产品,都是他们“科技红娘”推介的对象。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技术经理人”这个词,很多人或许有点陌生,通俗来说,我们就是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牵线”的“红娘”。
这几年,国家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我在之前从事创新药研发工作时,就常在想,与其在一个细分领域深挖,用一项技术推动社会进步,何不试试帮助更多技术找到市场,实现更大的进步?于是,2024年我正式“跨专业”转行了。
周昉(右)与同事在商讨工作、协调资源。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这件事很难。年初,湖北科创供应链线上平台正在初创期,急需“网罗”产业需求和创新资源。一开始,我们也吃了不少“闭门羹”——认识的教授专家不够多,对各家所长、各家所需掌握不够……
但大家都一条心,想把“转化”这件事做好。我和同事们每天“泡”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里,在技术和市场间不断“转场”。以我最熟悉的生物医药产业为例,我编制了一份生物医药产业链图谱,按照上下游密密麻麻地排列出数百上千家企业,一家一家的走访,一次次对谈对接。可以说,这张产业链图谱上的轨迹,记录着我的这一年。
周昉在查看农产品种子。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有四个数字可以大致概括我的“年终总结”:
1000,是我每周至少要拨出的电话数,还有这一年,我微信新增的好友数;
600,是我当“红娘”第一年联系的企业数,我想明年还会更多;
60,是我每天开车的公里数,这还只是个起步,一辆汽车和一双轻便好走的运动鞋是我上班的“标配”;
30,是我促成的技术联合攻关合作项目数,这里面有不少是我以前从未了解过的产业领域。
周昉熟悉了解新的科研成果。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回顾这一年,让我兴奋和难忘的事不少。比如,我发现发布在平台的农业育种企业共性技术需求,对接上华中农业大学严建兵教授团队,实现玉米蛋白含量从8%到12%的跃升;帮助高德红外对接上1800公里外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双方联合攻关成功突破关键部件技术升级……
我和同事们很幸运,和不少科学家、企业家成为朋友,和高校建立了深度合作。前两天,一家初创科技企业诶艾智能的创始人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产品准备上新的好消息。就在年初,他们在各大平台发布技术需求,但大都“石沉大海”。企业创始人坦言,“没想到”我会上门服务,也“没想到”不到一个月就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动化学院的团队对接,双方都感叹“相见恨晚”。
于我而言,看到企业的产品从无到有,看到教授的成果从书架到货架,就像见证了自己的孩子一步一步的成长,非常有获得感。
(记录整理:长江日报记者陈智 通讯员施馥甜)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