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2月24日讯(记者徐丹 通讯员夏萍)装肥、起飞、播撒……12月24日,武汉经开区东荆街南丰大队村民王迎娴熟地操控着遥控器,一架植保无人机按照设定飞行航线,在农田上空来回穿梭,白色的颗粒肥料均匀洒向田间,确保了冬小麦的营养供给。
植保无人机在武汉百年稻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承包的“大田”上进行喷洒作业,效率是人工的30倍以上。王迎供图
王迎是一名90后,大学毕业后曾经去外地打工,2016年返乡创业,成立武汉百年稻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简称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两个月前,东荆街推出流转土地72亩,合作社一举中标,加上之前承包的土地,耕种总面积达到270亩。
“地还是那些地,通过土地流转进行资源整合,把分散的小田变成集中的大田,释放规模效应。”东荆街滩头村党支部书记梅志大介绍,滩头村地势低洼,常年种植水稻,村民们手里的田地,零散、不规整,且用田埂隔开,不利于机械化耕作,经济效益不高。今年以来,东荆街党工委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破解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瓶颈”,积极推动“小田变大田”“散田变整田”。
小田变大田,村民支持是关键。有农户怕推掉田埂,以后分不清自家地;有农户担心整改后的土地确权面积与实际面积不一致……面对大家的顾虑,工作专班挨家挨户征求意见,确保承包土地权益不受损,让村民们吃下定心丸,
61岁的村民周友元,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他将自家的23亩地交给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了流转。周友元算了一下账,以前一年忙到头,收成好的时候不过万余元,如果碰上高温、虫灾或者洪涝灾害,甚至还要倒亏钱。如今每亩土地一年流转费500元,离家不远的军山新城,工程项目比较多,可以就近打临工,加上农忙时在合作社帮忙,租金加薪金,年收入达到3万元,是过去的两三倍。
合作社年终盘点,农田规模化种植以后,从整地、播种、管理、收割到烘干实现全机械化,不仅农药施放量减少1/3、肥料节省20%—30%,而且喷洒时的用水量从16升/亩下降到2至3升/亩。
“过去10个壮劳力干一天的活,现在一架无人机只需半天;过去受地势低洼影响,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现在引入智慧农业,可以加种一季油菜和小麦,年收入也达到20万元左右,比之前外出打工强多了。”王迎笑得爽朗。
村集体通过获取服务费,也是受益者。“这笔钱将用于基础设施配套、环境整治提升,让村民生活更舒适,环境更优美,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梅志大说。
村民、合作社、村集体三方共赢,让“要我并田”变为“我要并田”。本月初,东荆街滩头村86户小田合并成6块大田,共有1120亩,即将开始向社会招标。
【编辑:陈麒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