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点“绿”成金,武汉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篇章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5-01-05 07:39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1月1日,武汉沉湖国际小镇项目启动建设,它融合国家级湿地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湿地观光、度假、鸟类文化及智慧康养等多业态。

  未来,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将呈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一年来,武汉加快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城市发展“含绿量”“含金量”更足、“含碳量”更低,美丽生态逐步转化为美丽经济。

  2024年,工作人员正在清理斧头湖生长过旺的水草。

  1月2日清晨,在武汉市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的监控大屏上,长江日报记者捕捉到了一个喜人的数据:斧头湖湖心水质达到Ⅱ类。

  斧头湖,地处武汉市江夏区与咸宁市咸安区、嘉鱼县的交界地带,是两市三地共有的宝贵财富。然而,自2017年起,这片湖泊的水质逐年下滑,到2023年,已降为了Ⅳ类。

  拥有166个湖泊、165条河流的武汉,水域面积占市域总面积1/4以上,居全国大城市之首,是全球首个人口超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

  水是武汉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政治责任。

  为了摸清“症结”所在,武汉、咸宁两地“会诊”,织密水环境监测网络,精准施策。

  斧头湖的水草,在生长旺季时曾一度肆虐,叶片老化腐烂后对湖水造成了不小的污染。2024年,相关部门组织了大量人力,对9万亩水域的麦黄草进行了大规模的打捞作业。武汉与咸宁两市还签订《斧头湖流域联防联控联治机制框架协议》,形成执法合力。

  水岸同治,斧头湖水质“划出”一条V形向阳曲线:从早前的Ⅲ类降为Ⅳ类,2024年1—11月平均水质又提升为Ⅲ类,呈现稳定向好趋势。

  生态好不好,鸟儿在投票。1月2日,在斧头湖北岸滩涂,记者看到大量鸟类翔集。

  武汉以斧头湖实践表明:流域安全底线,就是绿色发展底线。

  2024年,武汉收获亮眼成绩:长江、汉江武汉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长江江豚重返江城诗意栖居,鳤鱼、长江铜鱼、胭脂鱼等珍稀鱼类频频现身。全市湖泊连续4年保持无劣V类并实现整体好转的纪录,牛山湖、内沙湖等湖泊的水质达到了Ⅱ类。

  统筹保护与发展,大江大湖的武汉在治水兴水中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4年,东湖绿道三期全线贯通,历时8年建设的105公里东湖绿道由此成环、成网。它串起了景区、大学、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地标,成为武汉最有活力的城市环湖绿脉。

  1月4日,天气阴沉,但东湖绿道上却人来人往,市民们或跑步锻炼,或悠闲漫步,享受着这条城市绿脉带来的清新与活力。

  2024年,灵山景区迎来露营休闲游客。

  水是武汉最大的生态资源。眼下,武汉城市规划正大作“水文章”——以水定城,划定13个流域底图单元,确保水安全;以水润城,构建“一心两轴”显山水、“一廊多片”融古今的空间框架,推进“水·岸·城”有机融合;以水优城,将城市重要湖泊外扩3—5公里范围划定环湖单元,推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

  好的生态,不止用来观赏。

  2024年,美丽的南太子湖畔,我国第一家上市的软件公司东软集团落子于此。

  近年来,岚图汽车、东风本田新能源、猛士科技、路特斯等众多车厂纷纷入驻,武汉已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基地。

  如今,环太子湖畔的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1平方公里内,集聚了200多家智能汽车领域企业、3万余名软件人才,年产新能源车产能达到146万辆。

  站在灵山制高点,放眼望去,“我们种下的油菜正在拔节生长,到了3月份,又是遍地花黄”。江夏灵山景区生态修复项目经理王潮满眼喜悦,那里曾经裸露的黄土地,正在萌生着无限希望。

  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是武汉首个由废弃矿山改造而成的景区。经过生态修复治理,山体穿上了“绿衣”,地面披上了“锦被”,废弃矿坑成为“碧蓝之眼”……逐步向好的生态环境,使得灵山成功走上了文旅融合之路,吸引更多市民前往休闲,带动当地村民致富。

  经过专业测算,灵山的生态产品总值(GEP)达到2.58亿元,较修复前增长一倍多。灰山身价翻了番,其文化服务价值也从0提升至近7000万元。

  从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本底,到催生美丽经济的蓬勃发展,武汉还通过鲜花经济、民宿经济,打通美丽乡村建设,带动“美丽生态”发展转化。

  如今,早春的樱花季、“五一”的月季期、梦幻的荷塘月色、秋后的丹桂满城……市民眼中的“美丽生态”早已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美丽经济”。

  2024年11月14日,2024年新能源第1000万辆达成活动,在东风岚图云峰工厂举行。

  高耗能、高排放是绿色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在武汉,一批企业将减碳作为产业转型的法宝。

  作为全市污水处理厂主要运营管理企业,过去,武汉三镇实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用电大户,一年下来碳排放配额不够用。后来,公司在北湖污水处理厂、黄家湖污水处理厂架设光伏发“绿电”,碳配额实现富余。

  绿色转型不仅是节能降耗的有力手段,也赋予产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024年11月14日,随着一辆东风岚图知音在武汉下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突破年度1000万辆。2024年,东风汽车作为新能源转型代表,销量回升,自主品牌和新能源销量快速增长。

  在东西湖,益海嘉里(武汉)公司首创了以“水稻循环经济”为代表的全新产业发展模式,将一粒稻谷的价值利用到了极致:米糠炼油,稻壳做燃料,稻壳灰还能作为制作轮胎的辅料。企业实现了绿色低碳发展,也找到了水稻加工行业的可持续方向。

  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也是降碳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黄陂临空产业园一个多重防护的车间里,记者看到成千上万个玻璃瓶中正在培育着一种超级芦竹小苗。武汉兰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能源植物研发中心万炜博士说:“这是我们刚刚研发和推广的超级芦竹商业化新品种。”

  种芦竹相当于种能源。这些小苗将被引种到湖北、湖南等地的多个示范种植基地,然后作为能源植物,变成生物柴油、氢气和天然气。

  还有不少个人把降碳变成了生活习惯,他们骑共享单车、乘地铁,绿色出行。

  2024年底,武汉2笔公众积攒的碳普惠减排量共计2000吨,在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完成交易,获得碳收益8.7万元。这是全国范围内,个人碳资产归集到相关数据平台后实现的首笔“兑现”。

  武汉人用低碳生活攒下的碳排量做了公益。零碳汉马、零碳婚礼,都有低碳达人的助益。

  3年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选址武汉。如今,武昌沙湖边,一座中碳登大厦富集了60多家涉碳企业、机构,形成了一个活跃的碳交易生态圈。

  2024年,《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在武汉发布。报告显示,全国碳市场推进行业减排效果逐步显现。其中,湖北碳市场交易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

  (长江日报记者金文兵 通讯员于海涛 张轶孟 刘静怡)

  【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