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每年,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五,近40天的时间里,各地的年俗那是“相当丰富”。正是因为这些多彩的年俗,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每年一到腊八,华北泡腊八蒜、安徽晒腊八豆腐、陕北吃腊八面、各地喝腊八粥都是应时习俗。腊八喝粥兴于宋代,相沿至今。白米中掺入红枣、桂圆等豆果杂米煮制,补养脾胃。熬腊八粥,初七就要开始剥果洗器,彻夜熬煮,腊八一早举家共享。农家有谚,吃粥早,来年五谷收成也早。寒冬之中,一碗浓稠香糯、寓意丰收的腊八粥,不仅祛除冬寒,更蕴藏了祈福、迎新、感恩、团圆之意。
腊八通常接近小寒节气。小寒到,季冬始。小寒是对整个冬季寒冷渐进变化进程中一个重要节点的命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小寒”,称“月初寒尚小”。古人已经认识到,“冷气积久而为寒”,寒冷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小寒的 “小”,指当前寒气累积虽在加剧,但尚未到达最盛之时。然而,从气候的角度来看,尽管名中带“小”,小寒的温度之低并不逊于大寒。在很多地区,小寒往往是全年最冷时期,因此俗语也有“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的说法。
寒近极致,御寒有方。农人通常以覆盖包扎、温室风障等保温方法,帮助作物在寒冷中积蓄力量。对人们来说,餐桌上的馨香和甜蜜,是对抗寒冷最有效的“秘方”。南方不少地方在小寒节气前后多有食糯的习俗。在广东,上霜青菜、油润腊味混合糯米香米的糯米饭,温热暖心。以糯米搭配矮脚黄青菜、板鸭、咸肉等的菜饭,则是南京人小寒进补散寒的佳肴。
腊八时节,严寒逼人,也意味着新岁将至。“吃罢腊八粥,就把年来盼”。年节的温暖氛围至此日渐浓郁,让小寒不寒。再过些时日,大雁北归,喜鹊筑巢,雉鸟欢鸣,“寒意料峭处”已透出春的生机。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其乐农农工作室,作者为中国农业博物馆助理研究员王颐姗,人民日报记者常钦采访整理)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