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问津书院:共产生387名进士,楚地文脉赓续至今丨全国网友看武汉㊱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5-01-15 16:34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一网情深】大学之城武汉,有座中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问津书院,在山间无声伫立两千年。通往书院的盘山公路,号称武汉“秋名山”,被誉为武汉最美公路。以问津书院为起点,还有一条专门打造的红色旅游路线。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使得问津书院不仅成为武汉人的休闲胜地,也成为全国网友喜爱的旅游景点。

   问津书院全景。图片来源网络

  问津书院是武汉旅游必去的打卡地

  知乎上有网友问:武汉的千年书院“问津书院”值不值得去?

   云南网友“入心之语”的回答获得了高赞: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去了武汉新洲的问津书院,跟我分享了她的经历,我觉得这个书院挺有文化底蕴的,门口的这个图片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武汉的千年书院,历史沉淀,文化气息浓厚,绝对不容错过,究竟值不值得去,可以参考一下!

  “新洲旧街,孔子河畔,子路问津,穿越千年。青砖小道,碑林屹立。墨瓦白墙,儒思绵延。”问津书院是全国唯一以《论语》“子路问津”典故而命名的书院,也是新洲红色旅游公路的第一站。位于武汉市新洲区旧街孔子河畔,门票免费,周一闭馆。

    问津书院讲堂。图片来源网络

   河北网友“溜达”游记更为详细地介绍了问津书院:

  武汉新洲有一座中国最古老的“大学”。西汉建立时为孔庙,宋末建成为书院。以孔子周游至楚国,使“子路问津”典故而得名“问津书院”。新中国成立后曾改为中学,2012年重建。

  馆藏精品有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石碑、宋碑、清重修书院碑、历代石雕构件。大成殿里悬挂的康熙御赐的金字匾额“万世师表”。

    自宋至清,书院共产生387名进士。

  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在这里延续。

   浙江网友“江南老妪”对问津书院的历史进行了考据:

  问津书院,因“子路问津”的典故而命名,这事儿《论语》《史记》均有记载,应该是真事,不过“津”在何处,不好说。由此及彼,江城好几个旅游点的名字都颇得春秋笔法的真传,比如说黄鹤楼,比如说晴川阁,又比如说汉阳树。细品之下,总能得到几分趣味。

  言归正传,孔子来没来过不好说,唐代的杜牧、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是来过的。唐会昌二年(842年),杜牧任黄州刺使,改孔庙为“文宣庙”,于庙中设学堂教化士民。这里的孔庙便是指问津书院。朱熹就不用说了,一生多次游学楚中,晚年在问津书院讲学,还有过题诗赠画之举。王阳明也没少来,明弘治至嘉靖年间,他多次主讲庙院(问津书院),使庙院讲学宗风为之一变,四方士子,前来候教。

  问津书院鼎盛时期,曾与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白鹿洞书院等齐名,其影响力可想而知。历经元、明、清三朝,年逾数百,几经兴废,而如今我们只能从这座轩峻壮丽的三高六矮十三幢五十余间宫殿式建筑群窥得一二分旧日里的荣光。

    湖南网友“~白兰~”:

  孔子河畔,子路文津,穿越千年。

   北京网友“Paul”:

  我经过这里过,这里景色真的很优美,而且有很多骑机车的。

   天津网友“上上签”:

  总要来一次问津书院吧,

  如果需要找一个理由的话,

  是:zui早的“大学”,湖北的幸存孔子遗像,

  武汉保存zui 完好的古代书院,

  历史上曾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齐名,

   自宋至清,书院共产生进士387名!

  在两千年的孔庙文昌阁学习阅读一整天。

  一声问津,千古不绝

  问津书院是楚地的文化底蕴,也是楚人教育精神的根源

   江西网友“简空居士”对问津书院的意义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时光的长河里,藏着一座充满传奇的书院,它起源于子路问津,历经刘安立庙、毛宝始修、杜牧扩建、孟珙作舍、仁夫立院、继忠迁建、邹蒋复建、冀轸捐修、学堂兴起、开办小学、百年大修,从春秋到西汉、到东晋、到唐宋元明清、直至民国到现在,存世两千余年,它就是中国最古老的大学、鄂东文人的摇篮——位于武汉新洲的问津书院。

    问津书院。图片来源网络

  它历经朝代更迭,见证无数风云变幻,众多大儒在这里讲学,使这里成为学术的殿堂,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治国、治学之才。两千多年来,后人建庙堂凭吊先圣,立书院弘扬仁道,逐渐孕育出影响深远的问津文化。这既是新洲区作为“楚天教育之乡”的文化底蕴,也是武汉市 “问津求真,追求卓越,立德树人” 的教育精神的历史渊源。

  “问津”是寻找人生理想、“知津”则是找到生命本体、明确人生理想目标。知津者传道授业,问津者好学深思,由此形成了问津书院的“求道津梁”功能。如今,圣踪不再,“津声”宛在!当你踏入问津书院,仿佛还能听到朗朗读书声,古老的建筑,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斑驳的墙壁,记录着时光的痕迹。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先哲们的智慧与勇气,可以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北京网友“吴红敬”从专业角度解读问津书院: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教育组织,一般认为书院之名出于唐中期。湖北书院历史悠久,自孔子使子路问津并在湖北新洲开坛讲学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是湖北书院最为繁盛阶段,多达200多所,今存世尚有近100所。书院最初的功能主要是以修书、藏书为核心,后来演变衍生出图书征集、档案收藏编纂与出版、学术研究、宗庙祭祀、传承儒学、培养人才等功能。湖北新洲问津书院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湖北新洲问津书院又名孔庙,位于今武汉市新洲区旧街镇孔子河村北,是湖北省现存较为完整的书院建筑。关于问津书院的来历,相传与“子路问津”有关,《论语·微子》载,“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明代刻板子路问津图。图片来源网络

  据新洲旧县志记载,自汉淮南王刘安在此建孔庙,设私学起,历代均有废兴。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官倡绅助,将孔庙与书院合建,正式命名为问津书院,其后又几度兴衰,民国以后改为学校。书院坐北朝南,四合院式二进院落布局,占地面积417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7平方米。有大成殿及左右偏殿、讲堂、孔叹桥等建筑。

  历史价值。问津书院起于“子路问津”的典故。西汉时期,汉南王刘安因此地掘出“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秦隶书石碑,命人在此建亭修庙祭孔。唐武宗会昌初年,黄州刺史杜牧扩修孔庙并改名为“文宣庙”。宋时期,大儒张栻、朱熹、吕祖谦等都来此讲学。宋末元初,原湖广提举江西名儒龙仁夫,在孔庙旁孔子山麓筑室讲学,世始有称“龙仁夫书院”。明清时期,为问津书院鼎盛时期,明代中期讲学之风盛行,书院多次修葺,万历年间湖广巡抚熊尚文,曾督学湖广,题名“问津书院”,并在河南商城汤池建问津书院分院。清时期,成为官方科考取士之所,多次修缮扩建,康熙皇帝御题“万世师表”匾额,嘉庆皇帝赐题“圣集大成”金匾,成为当时全国著名书院之一。清末民初,书法家,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的张翼轸手书“问津书院”匾额,书院在“文革”期间损毁严重,改革开放后获得新生。

  科学价值。书院选址于风景如画的孔子山脚下和蜿蜒曲折的孔子河畔,符合中国传统风水学说。书院整体采用中轴对称布局,别于其他书院左庙右院格局,依据地势采用问津书院独特的上庙下学,后庙前院规制。同时,依据建筑特色将整体建筑群分为教学、祭祀、藏书、生活、游憩五大功能区域。

  艺术价值。问津书院整体建筑少雕饰彩绘,多点缀素雅,强调自然,讲究材质、色调、体量、虚实的对比和变化。建筑风格、装饰纹样、诗词碑刻、书法楹联、匾额题字等极具艺术价值,置身其间,给人以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文化价值。新洲是古邾子国都城所在地,至今3000年历史。问津书院所留下的史料、史迹、传说、轶事历史积淀丰富。历朝历代的名宦大儒士绅留下的有关书院的诗词、歌赋、楹联、匾额及碑碣、图帖、书画、信札、讲义等弥足珍贵。环布书院周边的孔子山、孔子河、孔叹桥、讲经台、晒书场、坐石、墨池、砚石、长沮冲、桀溺贩等人文景观独特雅致。

   今天的问津书院,依然在举办讲学活动。图片来源网络

  教育价值。千百年来,问津书院所形成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管理制度、治学规章为不同时期培养出了一大批治国、治学的栋梁之才。特别是问津书院教育培养青年学子的民族正气、道德操守、治学态度、兴学精神、为学风气的价值理念,带动鄂东地区发展教育的观念深入千家万户,形成当代鄂东学风昌盛和文风兴盛,其教育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社会价值。问津书院是按照儒家道德标准教育培养生员的,数百年来培养了大量人才。明朝中后期问津书院推行一种面向社会大众、开放式的定期讲会制度,主要围绕德行、伦常、本末等一些基本命题而展开,参与人数众多,社会影响较大。问津书院历代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体现了由孔庙而庙学而书院的发展脉络,祭祀对象除孔子外,也包括仲子、长沮、桀溺、朱子及名宦、名儒、乡贤等等。问津书院通过宣教、讲会、祭祀等形式,对民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历史上的问津书院建筑图。图片来源网络

    福建网友“雁阵囊钟”认为:

  清代学者王封澍评曰:“问津与岳麓、濂溪皆在楚服,鼎峙而三”。肯定“问津书院”是楚地三大书院之一,可与岳麓、濂溪等书院相比美。名儒朱试曾将江西南昌之“澹祠书院”与“问津书院”并提,曰“澹祠,问津相望,彼此主持正学,俾江楚俨然邹鲁。”清人曹翰《问津书院赋》赞曰:“不独‘岳麓’、‘嵩阳’不可及,亦非‘鹅湖’、‘鹿洞’所能及”。这都说明“问津书院”在我国书院史上,有其独特地位,在当时可以说居全国书院之冠。

  以问津书院为代表的武汉书院是开放包容精神的文化载体

  2024年12月14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二级教授、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书院文献整理与研究”负责人邓洪波,受邀来到武汉武昌江边的鹅社·文昌书局,分享“武汉书院:开放包容精神的文化载体”。

  据邓洪波教授团队早年的统计数字显示,武汉书院的总数,在宋代有5家、元代有5家、明代有9家、清代有13家,“当然这应该是不完全的统计,能统计到的应该都是有名的书院,可能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的、民间的书院没有统计进去。”邓洪波说,根据现在史料再统计的话,应该会超过这个数字。

   问津书院举办纪念孔子诞辰活动。图片来源网络

  邓洪波教授介绍,武汉问津书院,传说是孔子“使子路问津”处。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因为此地掘出“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秦隶书石碑,命人在此修建孔庙。唐代时,黄州刺史杜牧扩修孔庙并改名为“文宣庙”。宋代时,大儒朱熹、吕祖谦等都来此讲学。宋末元初,湖广儒学提举龙仁夫在此地首创书院……明代中叶以后,历经两次大规模复建。明代万历年间,新的孔庙与书院建成,合二为一,取“孔子使子路问津处”之意,题名为“问津书院”。

  “问津书院还在河南商城创办了问津书院分院,这是近一千三百年书院史上是唯一一家跨地域开分院的书院。”邓洪波说。

  “武汉的书院历史如此悠久,今天我们要怎样传承和发扬书院的精神呢?”面对邓教授的这个问题,江苏网友“上官同”给出了自己的回答:感受问津书院的精神气质,努力提升自己,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为社会的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长江网记者余淮 整理

  (值班总编辑 陈志远 值班主任 余淮 值班编辑 张子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