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越来越多临床医生贡献产业“金”点子,一个园区近八成都是医工融合项目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5-01-15 20:49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光谷3551创业大赛,一直被誉为产业新赛道风向标。今年,长江日报记者观察发现,同届比赛,特等奖和一等奖都来自医生创业项目,这在办赛10年的光谷3551大赛历史上尚属首次。

  武汉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轨迹

  都有医生参与并下场

  “2024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武汉高科医疗器械园企业创新产品、创新项目中,近八成都是医工融合项目,源自临床一线、医生主导的创业项目显著增长。”光谷医疗器械创新服务中心主任、武汉高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总经理田骏感慨,以“用”为导向,在医疗器械产业尤为显著。

  2008年,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医生的陈莉莉海外归来,创立明德生物。同一年,光谷生物城在一片黄土的二妃山下奠基。第二年,在武汉“3551光谷人才计划”的支持下,彼时任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担任主治医师的欧阳晨曦,创立武汉杨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曾在同济求学的孙小蓉创立全国宫颈癌AI筛查的“领跑”企业兰丁;曾在协和医院有多年从医经验的黄士昂创立医学特检龙头企业康圣环球;武汉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生尚小珂聚焦修复“心脏瓣膜”技术,在光谷支持下创立企业,创新产品及配套耗材已成功商业化,并已应用于临床……几代医生创业者走进产业。

  为什么有创业冲动?2008年,欧阳晨曦团队研发的小口径人造血管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但他感到,科研做到“头”,产业化成绩仍然是零,只有(把专利)转化成产品,才能真正造福患者。

  去年,湖北发布十大医工交叉创新成果,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企业占有7席。

  5公里内找到配套

  医生创业不再是孤胆英雄

  “我们需要定制抗体,以往都是舍远求近去苏州等地,现在我们就地成‘链’,节省了大量成本。生物医药企业在光谷方圆5公里内就能找到配套。”在光谷创立武汉中眸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武汉眼科医生沈吟说,“如今敢想也更敢做了”。

  作为新一代的医生创业者,沈吟创立的企业,正以光谷为研发及生产中心开展临床试验,争取5年内产品上市。她说,如果没有光谷的医工融合创新转化平台,医生单干就是孤胆英雄,“如果要说(全国)最懂生物医药产业的,光谷绝对排进TOP级,能助力跨越设计、实验室内部小试、工艺开发一直到注册证申请诸多环节”。

  无独有偶,与沈吟同参加光谷创业大赛并摘得特等奖的陈红,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同济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她在光谷创立武汉泓宸创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新的研发基地已落户光谷生物城生物创新园二期,包括符合规范的细胞培养间在内,2000平方米的厂房已装修好,2025年企业将在平台上进行新药研发,明年将发起新药临床研究申请,争取在3年内进入临床1期。

  今年因削菠萝创意火了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教授魏翔,已经将“心肌旋切”技术,变成全球首创产品,并用于微创手术。他同样说道,正是依托武汉产业平台建设带来的完整产业链优势,医生才有可能变成“发明家”。

  上月,光谷医疗器械创新服务中心成立,武汉多家三甲医院、湖北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及奥绿新生物、致众科技等企业签约加盟。

  转化平台企业致众科技董事长曾建辉说:“医疗器械是多学科交叉产业,没有一家机构或企业能覆盖,瞄准‘用’,从‘单兵作战’到‘协同作战’。”

  就在本月,武汉发布加快生命健康产业突破性发展打造国际医疗创新高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市生命健康产业规模力争突破8000亿元,初步建成国际医疗创新高地。

  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通讯员李新亮 田瑶林 东新才

  【编辑:姚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