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了!今年的鱼圆子还是老味道,要几斤?”
“大的鱼圆子搞10个,年饭上要做汤、要清蒸,老张,快点啊!”
“伢们回来过年吗?”
“今年他们在国外过年,特地要我们买10斤鱼圆子快递过去,就惦记这一口”……
进入腊月,江岸区天声街菜市场人声鼎沸,年味儿浓郁,尤其是这家开了25年的张记簰洲湾圆子店,成了老街坊们从四面八方聚拢来的“年会场”。
老板张连志和妻子麻利地夹圆子、称重、蒸圆子,在狭小摊位里“转”个不停。他家的圆子不仅是街坊们年饭桌上的必上菜,还被邮寄到北上广杭和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地,让春节在外汉口伢一慰乡愁。
簰洲湾鱼圆。 汪丽婷 摄
鱼圆店守望25年,老街坊纷纷回来寻年味
和普通鱼丸不同,张连志从老家咸宁嘉鱼簰洲湾带来的家族手艺,在天声街已精心打磨了25年。
一个个小孩拳头大小的鱼圆子,弹似乒乓球,牙齿咬合之间,翻涌的鲜甜令人难忘。几个鱼圆子下肚,再来一碗撒着姜末的丸子汤,待到胃里结结实实暖和起来,年的味道、家的味道从内而外暖了个透。
2000年,老张和妻子刘先霞从老家来到江岸区,从小跟着父亲在农村做酒席的他,凭着过硬的手艺在天声街菜市场找了个摊位,做起了鱼圆子。
每天清晨4时起床准备食材,6时准时出摊。街坊现吃现买,回头客越来越多。
张连志和妻子刘先霞、表侄李志在摊位前忙碌。 汪丽婷 摄
“年前是最忙的时候。我们每天都要忙到半夜十二点,一天只能睡4个小时。”张连志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做簰洲鱼圆,食材新鲜最关键,每天去白沙洲市场进洪湖草鱼,鲜膘用的也是土猪肉。鱼肉剥皮剔骨只取鱼白,按10斤鱼白配3斤鲜膘的比例混着剁成泥,放入鸡蛋清,再混以剁碎的小葱和生姜。最关键是之后的环节,要用手顺着一个方向搅拌,“手要用力‘挎’,速度要快,才能给鱼圆上劲,口感才Q弹。”张连志透露了自家的秘诀。
25年似乎眨眼就过去了。“原来菜场附近的平房、小楼房都没了,变成了高楼大厦。”张连志一直守着这个小店,见证着城市的进化变迁,看到街坊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有的搬去了武汉天地,有的搬去了后湖……”他对很多老街坊一直记得蛮清楚。
每到过年,他们都会从四方聚拢来,在他的摊子前边聊家常,边称圆子,碰到熟人,还会互相“显摆”一下自家的孩子。
今年75岁的刘品荣吃他们家的圆子有十几年了。“买回去后,加点大蒜和鹌鹑蛋,就是一道年饭主角。”刘品荣从西安来武汉生活了55年,吃不惯米饭的他尤爱在下面时放两个鱼圆子。
78岁周爷爷最近天天来买圆子。“儿孙都爱吃,我们家吃了二十多年了,以前店铺在菜场里面,后来搬到街边上,一直跟着买。”
刚炸好的肉圆。 严嘉鸣 摄
伢们过年就等这口家乡味,鱼圆飞到北上广和海外
近两年,有不少老街坊来买圆子的时候,会向张连志要微信,把在外地的孩子地址留给他,让他直接寄圆子。老张告诉记者,他一年要寄200多单快递,过年前的这两个月,快递最多,几乎占到全年快递的四成,北上广深的居多,最远的还寄到美国、新加坡、日本,
张连志记得,有位李奶奶每次去美国,都会来店里买鱼圆子,自己打包带过去。今年过年,儿子不回来,她就提前一个月买了十几斤圆子,跟其他年货一起抽真空、冷冻、打包,走国际快运邮寄到美国,“快递费比圆子还要贵”。
“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一年四季都有人来买鱼圆,我们小时候逢年过节才会吃。”张连志回忆。
张连志将装好的圆子递给顾客。 汪丽婷 摄
张连志的表侄李志正在一旁做鱼圆子,只见他右手用勺子挖起一团鱼肉浆放入左手心,鱼肉浆在手里一旋,从虎口再挤出来,成圆球,入蒸笼,一气呵成。
“90后”的李志现在是店里的主力,一天要做4000多个鱼圆、肉圆、藕圆等各类圆子。
“我是跟着爸妈到武汉来的,在一元路小学上学时,同学都晓得我们家做圆子。”他乐呵呵地说,“因为我身上总有一股炸圆子的香味,他们羡慕我天天有好吃的。”
这几年,表叔一家在武汉安家了,在后湖买了房,生意越来越忙碌,他就跟着表叔一家做起了鱼圆子。
李志现在几乎全年无休,只有除夕到大年初二休息3天。“过年终于可以躺两天了,我要变成小孩子,吃爸妈亲手做的圆子。”
(记者孙珺 汪丽婷参与采写)
【编辑:姚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