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武汉说唱团发布讣告:著名湖北大鼓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湖北大鼓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一级演员张明智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1月18日上午5时23分,在同济中法新城医院逝世,享年82岁。
张明智于1943年5月生于武汉,1959年考入武汉市艺术学校第一届曲艺科。张明智9岁起学艺,11岁拜师。1959年第一次登台,最后一次演出是2024年10月在昙华林,在舞台上表演时间长达65年。张明智创作了上千段鼓曲,其中《天上人间》等代表作广为传唱,一度走出国门。张明智也收获了“湖北鼓王”的称号,在很多湖北人心中地位很高。
在长达20年的采访生涯中,长江日报记者多次采访张明智,见证了他为湖北大鼓的发展所做的努力,在去年8月也全程记录了82岁高龄的他带着徒弟演出新作品的场景。张明智多次表示“身体不好,要告别舞台”,但是他总是离不开舞台、离不开观众,“只要有舞台需要自己,就一定上台演出,就算是死,也要死在舞台上”。
武汉著名表演艺术家陆鸣说:“张明智就是为湖北大鼓而生,倾注了一生心血。”张明智的徒弟、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徐宁说,“老师是湖北大鼓的代言人,观众们也离不开老师”。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武汉市曲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姚俐玲说:“一位80多岁的老人在舞台上演出,靠的是对湖北大鼓的挚爱和自身的坚韧不拔。”
湖北大鼓表演艺术家张明智。长江日报记者 胡冬冬 摄
长江日报记录下他最后的新作品
张明智说过“要告别舞台”,却一直坚守舞台
早在2010年左右,“湖北鼓王”张明智就曾推出告别舞台巡演,最初计划演出100场。当时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自己的心脏动过两次大手术,心脏搭了3个支架、4个桥,记忆力也大不如从前,还想将徒弟推荐给观众。“人家都说徒弟接了班,师傅靠边站。”但是观众离不开他,张明智一直在舞台上坚持演出,也带着徒弟们创作出更多的湖北大鼓新作品。
“掌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谢谢父老乡亲对我的爱。”2023年5月25日晚,张明智师徒演唱会在武汉临空港大剧院上演,演出当晚也恰逢张明智80岁的生日,千余鼓迷从黄陂、孝感、罗田、英山等地赶来,为他唱响生日快乐歌,感人的场景让张明智难掩激动,多次深深鞠躬答谢。当时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张明智表示,“只要观众喜欢,我就唱下去,还要带着徒弟们一起唱下去!”当天演出时,张明智身体情况并不太好,不能久站的他在演出中只能紧紧握住话筒架子,但他总是说得很轻松:“我心脏里放了6个支架,搭了4个桥,这是‘十全十美’啊!”他还表示,“以前我开玩笑说死也要死在台上,现在还没到那个程度。趁我现在还能站在舞台上,我就想着让徒弟们走得更稳一点,让更多的人认可他们。”
2024年8月26日,张明智为花城社区居民表演新作《破镜重圆》。长江日报记者 何晓刚 摄
长江日报记者最后一次采访张明智,是在2024年8月26日。演出前,张明智在电话里告诉记者,自己带着徒弟做了一个新作品《破镜重圆》,“你来采访一下,最好帮我录一下作品的完整视频”。8月26日下午,张明智携弟子徐宁等走进武汉花城社区,为观众带来新作《破镜重圆》,长江日报记者视频记录下全过程。现场演出一片欢声笑语,观众巴掌都拍红了。
2024年8月26日下午,张明智携弟子徐宁等走进武汉花城社区,为观众带来新作《破镜重圆》。
写身边人,唱身边事,张明智的作品一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次推出的新作《破镜重圆》,原型来自他早年的经典作品《亲生的儿子闹洞房》。多年来,张明智一直保持着看新闻、写东西的习惯,已经年过八旬的他不仅每天依然要看报纸和《新闻联播》,还玩起了抖音,在微信群和粉丝互动。“湖北大鼓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也要有创新,不断有新作品,才会有生命力,更能吸引到观众。”张明智还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湖北大鼓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破镜重圆》不仅有原汁原味的湖北大鼓唱腔,还融入了流行歌曲、楚剧、黄梅戏等元素。当时他还计划和弟子们带着《破镜重圆》持续走进社区表演,进一步推广湖北大鼓。
武汉著名表演艺术家陆鸣:
张明智就是为湖北大鼓而生
武汉著名表演艺术家、相声演员陆鸣回忆,张明智有很多武汉曲艺界的“第一”:第一个主动要求到电台去录节目,“以前说唱团的演员们很怕到电台录节目,担心节目一播现场表演就不新鲜了,但是张老师不怕”;第一个曲艺演员录磁带专辑的;第一个录曲艺MV的,“他将作品全部音配像,搞了一个像电视情景剧的东西,很有意思”;他还搞了百场巡回演出,“很难得,百场演出需要的不仅仅是对湖北大鼓的热爱,还要有票房号召力,将观众聚集起来”。
张明智对待自己的作品特别认真,他不断琢磨新作品,到处征求意见。“他只要新写个词,首先要念给我听,然后根据大家的意见反复修改,不断地成熟完整。”陆鸣说,在张明智的努力下,原来旋律单调的湖北大鼓,有了更多新曲牌、新唱腔,表演形式也丰富了许多,更多反映新生活的新作品不断涌现。张明智想尽一切办法多演出,让观众看到他的表演,还呕心沥血地教学生,希望他们能多学一点。“张明智就是为湖北大鼓而生的,倾注了一生的心血。”陆鸣说。
张明智徒弟、中国曲艺牡丹奖得主徐宁:
师父教导我深入生活,创作作品
张明智一共有14名弟子,多年来弟子们一直坚持演出,弟子徐宁是湖北大鼓非遗省级传承人、湖北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徐宁摘得中国曲艺最高奖项“牡丹奖”之后,多次参加“牡丹绽放——曲艺英才培育行动”等艺术交流活动,把湖北大鼓唱到了北京、天津、苏州、长春等地。张明智在最后一次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了肯定:“现在经过徐宁的努力,不光湖北观众知道湖北大鼓,很多外地观众也知道了,这是我最欣慰的事。”
2024年4月,张明智(右)指导弟子徐宁排练《昔日“恶鸡婆”》。王娟 摄
徐宁回忆,他13岁跟着张明智学艺,到了2012年8月8日才正式拜师,“他的徒弟中,我是唯一个专业从事湖北大鼓的徒弟。所以他说要对我进行一二十年时间的考察,看我到底能不能挑起湖北大鼓的重担。”“老师对我要求很严格。如果我表演时一个字说错了,就会很严厉地批评我。”张明智要求徐宁“学艺先做人,将艺德放在最前面”,他还要求徐宁不断琢磨作品、创新作品,与时俱进。
获得牡丹奖的作品《不吃鱼的猫》有14分钟,张明智有一年的时间都在和徐宁琢磨这个作品。徐宁回忆:“老师只要一想到什么新词,就会打电话或者发微信语音给我,有时还是凌晨三四点,那段时间我每天随身带着笔和本子,老师一打电话我就赶紧记下来。”艺术方面要求严厉,但是生活方面,张明智对徐宁很是关爱。“我每次演出完,老师都带我回家吃饭,吃完了还让我带点东西回去。我师娘做菜非常厉害,我们都爱吃。”徐宁拿了牡丹奖后,张明智对他期待更高,经常跟他说:“你现在一定要为老百姓服务,是老百姓滋养了我们。打造作品还是要深入生活,湖北大鼓是接地气的艺术。”
徐宁介绍,最近几年,每年冬季张明智都要到医院去疗养身体,每次都是住个十天半月出来。去年11月,张明智因为慢性哮喘入院,后又因心脏衰竭进入重症监护室。“当时他在病床上跟我说要积极配合治疗,赶快好起来,赶上武汉说唱团2025年元旦曲艺名家荟萃演出。”元旦演出没赶上之后,张明智又对徐宁说,等到2025年春暖花开的时候,要把他自己曾经出演的湖北大鼓名戏《婚礼上的宾客》重新调整编排,加一些现代化的元素,让作品焕然一新,让徐宁来担纲演出。“没想到,这成了永远的遗憾!”徐宁悲伤地说。
中国曲艺牡丹奖得主姚俐玲:
张明智最后演出在昙华林,说“上台是一种幸福”
“听到老师去世的消息,真的是非常突然,他是那么热爱舞台、热爱艺术的一个人。他现在的成就,离不开他自身的努力、对艺术的执着。”湖北小曲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曲艺牡丹奖得主姚俐玲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难掩哽咽地说:“张老师的走,对整个湖北曲艺界乃至全国曲艺界都是巨大的损失。”
2024年10月28日在昙华林,张明智(右二)最后一场演出。姚俐玲供图
“我和老师的感情,可以叫师徒,更多的像亲人。30多年的相处,我和丈夫就把他当我的父亲一样。”姚俐玲说,她18岁考到武汉说唱团,人很调皮、又非常倔强,经常和张明智“唱反调”,但是张明智从来都不吼她,而且在她人生的转折点会给她许多指导性的建议。“他说做一件事情就做好,要么就不做,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做下去。他还说一个演员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作品。我每一次取得成功、有一点点小小的进步,他都会非常的高兴。”
张明智生前最后一场演出是在2024年10月28日在昙华林,是“长江文化艺术季”中“锦绣长江 非遗展示活动”的现场演出,和徒弟们一起表演《破镜重圆》。和张明智一起演出的姚俐玲回忆,张明智当时身体状况非常不好,是坐轮椅去的表演现场,上台是用四角拐杖强撑着,“演出十几分钟下来,他虽然很累,但是说能上台是一种幸福”。
“我给他喂饭时还哄他多吃点,说等他好了,就给他安排演出。最后一次去看他,他在ICU,我还跟他说,你不是说,死也要死在舞台上吗?你赶紧给我好起来。当时老师仿佛听到我的话,还微微睁开了眼睛,从眼角里落下一滴眼泪。”回忆张明智离世前在医院的日子,姚俐玲几次落泪。“老师热爱舞台、热爱艺术,他活着时是我们的依靠,现在老师走了,我突然觉得依靠没了,也觉得责任更大了。”
(记者黄丽娟)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