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新春走基层丨“平均每天要做3吨”,这家老店五代人传承黄陂三鲜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5-01-21 19:34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1月19日,在黄陂区横店街道的“季氏”黄陂三鲜食品加工厂里,鱼香肉香四溢。肉丸子丢进锅里,油锅顿时炸开,发出哧哧的油炸声;一旁,伴随着机器轰鸣声,按比例调制好的鱼肉被高速搅拌成白色肉泥,厨师交接的吆喝声、蒸柜杀菌的蒸汽声、锡纸袋发出的打包声不绝于耳。

  由鱼圆、肉圆、肉糕组成的“黄陂三鲜”寓意着年年有余、阖家团圆、步步高升,承载着大家对新年的期盼,也是湖北年夜饭餐桌上的“常客”。而眼前的忙碌,是正在为家人们的年夜饭“开足马力”。

  老手艺遇上新机器

  五代人传承一碗黄陂三鲜

  武汉市黄陂三鲜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季关运正在切肉糕。长江日报记者郝天娇 摄

  “我是1984年起正式接管了爸妈的黄陂三鲜生意,到现在已经41年了,”武汉市黄陂三鲜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季关运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他正将黄陂三鲜的手艺传到38岁的女儿手中,算起来,她已是第五代传人。

  季关运现在的目标是用新技术传承老手艺,让生产流程逐渐标准化,打开更大的市场,让更多人尝到这道黄陂美食。

  回忆起小时候初学手艺,季关运最怕是处理鱼肉这个环节。人太小,手没有劲,片鱼片不动,只能每天锻炼手劲,日复一日地练习。

  黄陂三鲜加工厂里,刚炸好的肉圆子。长江日报记者郝天娇 摄

  时间长了,他不仅对分解鱼肉越来越熟练,做起鱼圆子得心应手,还有了自己的发现:“鱼刺太多,难处理,传统方式是将鱼刺用刀剁碎在鱼肉中,过程复杂不说,还影响口感。”

  2011年,季关运南下寻找能够剔除鱼刺的机器,最终在广东找到符合要求的“鱼肉除刺机”带回武汉。有了自动化的除刺机,大大小小的鱼刺被逐一去除,加工后的鱼肉变得更细腻。像这样的机器,被老季陆续引入加工厂。

  蒸制车间里有一台体积硕大的智能蒸柜。“这台蒸柜能够一次蒸108盘鱼糕,差不多有1吨的量。”季关运说。

  一旁,一台椭圆形的高温杀菌机器也正保持运转。“这是黄陂三鲜可以常温保存一年的‘秘诀’,”季关运解释道,眼前的机器启动以后,内部温度将慢慢上升达到121℃,进行杀菌,保证黄陂三鲜在存放过程中,一直能够保持无菌状态。

  最后,鱼圆、肉圆、肉糕还要经历降温、清洗、烘干、擦净等一系列工业化流程,成为包装好的“黄陂三鲜”,运送给各大一线经销商,进入终端市场,最后摆上市民家庭的年饭餐桌。

  平均每天要做3吨黄陂三鲜

  传统家乡味销往全国

  黄陂三鲜加工厂里,工人们正忙着打包。长江日报记者郝天娇 摄

  2014年,季关运申请注册了品牌“季氏”,并成功申报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几年,“季氏黄陂三鲜”又入选了“江城百臻”。季关运得以跟着“江城百臻”团队跑到内蒙古、海南、青岛、北京等十几个城市做展销,打开了市场。

  展销过后,季关运的微信好友越来越多,不少人加了他就直接在微信上“下单”,批量拿货。他笑着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微信上下单的大多数是外地人,其中,北京卖得最好。因为之前去北京展销,结识了几位身在北京的湖北朋友,经过他们的宣传,北京市场销量噌噌上涨。”

  黄陂三鲜加工厂里的鱼圆子机器。长江日报记者郝天娇 摄

  “我们这种包装好的成品优势是可以保质一年,更适合经销商大批量采购。”季关运介绍,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地消费者爱上了黄陂三鲜,有七成销往了全国各地。春节前夕,销售额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平均每天要做3吨黄陂三鲜,工厂几乎每天都在满负荷运转。

  为保证鱼圆子的口感,季关运选定了每条规格在至少在10斤的“大块头”活草鱼,只在每年气温开始下降的10月开始加工制作:“天气变冷以后,鱼肉才更紧实;选用大规格的活鱼,肉质也更细腻一些。这就是从食材端保证黄陂三鲜的口感和品质。”

  “每年不晓得要吃好多,”今年58岁的肖大鹏是黄陂大余湾人,刚从家门口的超市买了几十袋季氏黄陂三鲜回家。“要过年了,多买点煮火锅吃,这是我们最爱吃的主菜。”

  “老粉丝了,这个牌子我爸妈喜欢买,吃了好多年了。”家住黄陂长轩岭街道的刘爽也在超市采购,她笑着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下周要跟丈夫回安徽过年,“婆婆去年吃过以后,今年电话特意嘱咐我多带点回来,我过来帮她代购”。

  (文:长江日报记者郝天娇 通讯员黄雨欣 视频制作:郭海清)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