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最新的测试数据出来了吗?”1月21日,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实验室里,计算机学院博士后段卓辉正站在一块电子显示屏前,带领着他的团队进行某款新型存储系统的最终调试。
屏幕前,段卓辉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复杂的代码和数据流图表不停地跳动着。1994年出生的他在博士毕业后,放弃了名企给出的百万年薪,成为华中科技大学一名博士后,投身于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系统软件领域的研究。
一个实验室就有5个放弃百万年薪的博士生
段卓辉的办公桌上摆满了相关专业书籍。
段卓辉所在的实验室,是大数据技术和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也是服务计算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所在地。
长江日报记者看到,这里汇聚了一大批90后科研人员。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们不仅是学霸,更是一群放弃了名企高薪、致力于计算机新型技术国产化的青年学子。实验室负责人金海教授透露,除段卓辉外,团队中还有4位年轻博士后放弃了百万年薪的工作,而这一数字正在逐年增长。
“尽管这些年轻人身处高校,但他们始终致力于为企业实际需求提供创新解决方案。”计算机学院院长廖小飞教授介绍,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实验室的年轻人正致力于内存计算与图计算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力图攻克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段卓辉和团队成员讨论自主研发软件的代码。
与段卓辉在同一实验室小组内的黄禹博士,参与新型内存计算加速器领域的研发已有7年,他说:“放弃高薪工作,是因为我能在这里更自由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另一位小伙伴赵进博士则主攻图计算方向,在他看来,实验室里的学术氛围特别浓,大家齐心协力,让他可以专心科研,享受其中的快乐和成就感。
“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应理性思考,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为自己规划一条既宽广又有远大抱负的人生道路,这也是对人生的一种负责任的规划。”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易辉表示。
易辉说,通过关注国家政策、参与科研项目等方式深入了解国家需求,青年人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他还提到,科研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青年人要有不畏难的精神,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坚持下去,保持对科研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他还为新家设计了一套全屋智能家居系统
段卓辉查看团队自主研发硬件的运行状态。
段卓辉所在的小组由他和8名学生组成,他们的主攻方向是新型存储器件的软硬件协同系统开发和新型内存池化技术。
新型内存池化技术就好比建了个“大池子”,让硬件“扩容”和“升级”都更容易。段卓辉打了个比方,购物节期间,当全国消费者集中在同一时段下单,数据服务器得处理海量交易信息,内存存储系统“压力山大”,就容易卡。“资源池化的原理,就是让多台配置不高的电脑把内存资源贡献出来,组成一个‘高性能、大容量’的内存资源池,这样就能轻松应对海量交易需求了。”
段卓辉和他的科研团队成员。
目前,段卓辉所在小组的技术成果已有部分在相关企业落地,正在不断更新迭代和优化中。“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实际应用,我就很有成就感。”段卓辉说。
科研攻关的劲头,段卓辉也用在了生活上。去年2月,他的新房要装修了。段卓辉全程没有请设计师,自己当“工头”,只请了个施工队,就“搞定”了这套毛坯房。
“我是个装修小白,但我痴迷于在B站上刷科普视频,学习各种跨界知识。”段卓辉透露,从水电改造到软装搭配,再到家电选购,他全靠这些视频一步步摸索出来的。他还特地做了个PPT,装修计划和细节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段卓辉和团队成员一同进行软硬件调试。
长江日报记者看到,这个PPT就像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详细列出了水电施工要求、洗衣机柜设计、电器价格对比、品牌背景调查等。段卓辉还用画论文示意图的软件,自己把客厅的电源插座布局给画了出来。
段卓辉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他还为房子设计了一套全屋智能家居系统,直接省下了3万多元装修费。“这套房子装修了10个月。装修完成后,楼上楼下的邻居都来看,甚至还有邻居想直接照搬我设计的这个系统。”
如今,段卓辉已经搬入新家3个月了,他坦言:“其实装修还有搞科研挺像的,都要调研、设计、实施。不过跟学术研究比起来,装修更像是在人类已知的圈子里打转,相对要容易一些。而我,一直更喜欢探索未知。”
(文:长江日报记者冯雪 图: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