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空置,不如低价共享,市民停车方便了,商圈客流增加了,交通秩序改善了。截至目前,武汉已有这样的夜间优惠共享停车位超10万个。
时间回到一年前的2024年1月,长江日报独家报道汉口一家商场开放夜间优惠共享停车举措,“全市推广”成为不少市民的共同心声。
2月中下旬,武汉遭遇暴雪冻雨。极端天气下,“活”起来的夜间停车位再次为城市纾困:长江日报发起“冰冻天武汉全城接力地下停车场免费停车”倡议,一天之内,全市新增免费地下停车位超10万个,为市民的爱车遮雨挡雪。
办理了夜间共享月卡的车主驶入武昌雄楚楼停车场。 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 摄
雨雪过后,是大批市民对夜间优惠共享停车常态化的期盼。在武汉城市留言板上,针对此事的咨询、建议等留言达一万多条。
群众关心的,我们一家家地问;市民期待的,我们一处处地跑——在长江日报持续推动下,武汉商圈、景区、写字楼、公共停车场等社会资源陆续跟进,一大批城市停车位“活”起来了。
截至去年11月中旬,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开放夜间优惠共享的停车场共73个,遍布武汉三镇,可提供车位数超10万个,其中约七成收费不到200元/月。
同期,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夜间优惠共享停车地图”正式上线。70多个停车点、10万余个停车位的地址、价格、咨询电话等信息一目了然。市民找到对应停车位后,点击“去这里”按钮,即可一键导航到达。
武汉刮起的这股“夜间优惠停车风”,也逐渐吹向各地。随着长江日报“让停车位‘活’起来”系列报道屡被央媒转发、跟进报道,湖北省内襄阳、咸宁、黄冈、随州、十堰、荆州等多地陆续响应,一批商圈跟进推出夜间优惠共享停车举措。
金山大道旁、东西湖万达广场对面的一处阻车桩,宽度仅为1米。交管部门组织安装警示柱。 资料图
成功求解共性难题
武汉阻车桩间距有了统一标准
宽仅2.7米的非机动车道,却设有4根阻车桩。因间距太过狭窄,市民骑行至此,时常发生剐蹭,还有市民撞成骨折。
这是2024年10月,长江日报《拍“板”》记者在东西湖区金山大道和雷达山路交叉口走访时了解到的情况。
阻车桩缘何成为危害行人安全的“绊马索”?记者将设计、建设、监管等多个部门请到现场办公,一番调查,揭示出根源:阻车桩间距标准不一,设计、施工单位各自为政。
记者购买了钢卷尺,连续多天到现场采访,在携手职能部门整改个案问题后,又探访青山区、武汉经开区、东湖高新区、蔡甸区多处点位,推动解决了一批同类问题。
一枝一叶总关情。小小阻车桩,背后是厚重的民生关切。
文图视频全媒体报道在长江日报各平台推出后,市民点赞《拍“板”》栏目“有担当”“好样的”,也呼吁相关部门重视,举一反三。
记者追访城管、城建、交管等多个部门。令人欣慰的是,武汉市交通综合治理联席会议办公室及时出台并在全市下发《武汉市主城区主、次干路精细化建设技术导则(试行)》,明确规定阻车桩在人行道上的安装间距为1.5至1.8米、非机动车道上的间距为1.8至2.0米。
历时2个月,阻车桩间距过窄问题终于有了全市“共性解”。
由怀疑引发的报道
曝光山寨荣誉称号买卖内幕
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是媒体的职责也是使命。“优秀人民艺术家”?这个荣誉称号引起了我们怀疑。网上一查,类似的形形色色的荣誉称号令人眼花缭乱。颁发这些荣誉的机构在民政部主办的中国社会组织政务服务平台上,查询不到。《民间商业性荣誉称号泛滥,“国宝级艺术家”证书售价1200元》一稿刊发后,长江日报记者又进行了持续跟进,涉事网站停摆、涉事公司受到处罚、民政部公开回应并发出提醒,人社部后来还开通了违规评选评奖活动举报平台。
(长江日报记者邓小龙 尹勤兵 稿件统筹:张颖 海报丨手绘:刘岩 设计:胡欣)
点击查看完整报告>>>
【编辑:姚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