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你家团年饭餐桌上会有什么菜?江城十二美食来了,一起来吃最正宗武汉团年饭。
江岸:天声街簰洲湾鱼丸子
江岸区天声街菜场的簰洲湾鱼丸子,在老街坊“挑剔”的口味里,赢得一片赞誉。
老板张连志选用新鲜的洪湖草鱼,鱼肉剥皮剔骨只取鱼白。按10斤鱼白配3斤鲜膘的比例混着剁成泥,放入鸡蛋清,再混以剁碎的小葱和生姜。手顺着一个方向用力“挎”,鱼圆上劲,弹似乒乓球。
牙齿咬合之间,翻涌的鲜甜令人难忘。配上一碗撒着姜末的丸子汤,胃里结结实实暖和起来,年的味道、家的味道从内而外暖了个透。
江汉:德华楼年糕
年糕年糕因“年年高”的美好寓意,成为不少武汉家庭春节餐桌上的美食。
中华老字号德华楼的年糕既能水煮做成年糕煲,也能在锅里爆炒。无论何种烹饪方式,年糕都韧而光滑、煮而不糊、炒而不粘。
德华楼年糕至今仍坚持水磨工艺,选用当年出产的粳稻米浸泡数小时,还要根据季节和米的种类动态调整,浸泡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年糕的软糯度和弹性。经浸泡、磨浆、蒸制、摊晾等十余道工艺制作后,一条条Q弹而不粘牙、细腻如玉的年糕才算完成。
硚口:集贤里香肠
灌香肠让武汉人的年味充满仪式感。
将肉洗净、去除筋膜,再切肉、拌料。香肠发酵出味要用白酒,硚口集贤里甚美王香肠的师傅说,泸州老窖最能提肉香。
灌好香肠后,用火烤干燥法把香肠一夜烤干。比起十几天风干的香肠,香肠鲜味更浓。
湖北腊肠,色泽红亮如琥珀,内里柔韧多汁,微辣紧实,颇有嚼劲。广味香肠,微甜中带着酒香,口感紧实有韧劲,清爽不油腻。
汉阳:江堤来喜圆子
炸圆子,武汉人过年餐桌上的团圆美食。
在汉阳江堤中路汉博佳园小区的来喜元子店,精选蔡甸土猪肉作为肉馅的主料,搭配草鱼以提升鲜味,加入葱花、姜末、胡椒粉等精心调配的调味料。搅拌过程中,还需细心观察肉馅色泽,适时添入清水以达到最佳口感。
架起一个大油锅,将乒乓球大小的肉团投入沸腾的油锅中,“滋滋”作响,炸至金黄酥脆,捞起时热气腾腾,缕缕肉香扑鼻而来。
买圆子的同时,再带上一份酥鱼块、一份藕夹,回家后在小油锅里再过一道油,酥香年味菜上桌了。
武昌:曹祥泰京果
表层雪白,内芯金黄,形似蚕丝,咬之酥脆。京果与酥糖、杂糖并称武汉人过年必备年货“老三样”。
曹祥泰的京果从三伏天就要开始做准备,选用优质长糯米在盛夏高温下发酵15天,晒干储存至11月。经历磨粉、揉面、下锅油炸,形成外表色泽金黄、内部丝瓜囊状的果坯。
最后,把刚出锅的果坯浸泡在糖浆中搅拌,再放在糖粉中“滚雪球”,“甜甜蜜蜜,有金有银”的京果就做好了。
青山:建设萝卜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冬天,正是吃萝卜进补的时节。
产自青山的建设萝卜,有600年种植历史,色如玉,甜如水梨。生吃起来清甜脆生,煨汤时甘甜糯无渣。
排骨、牛肉、羊肉……都是萝卜的“黄金搭档”。把萝卜切成滚刀块,与肉骨头一起倒入砂锅慢慢煨熟。
萝卜在“咕嘟咕嘟”的热气中渐渐变得绵软,浸满肉香,口感越发醇厚。肉的腻味被萝卜的清甜化解,在寒风凛冽的日子里,也能感受到来自味蕾的温暖与慰藉。
洪山:洪山菜薹
原产地洪山菜薹产自洪山区石牌岭西路闹市区旁的80亩菜地,正宗的洪山菜薹有三大特点:一是秆子特别粗,最粗的部分可达成人手腕粗,鲜甜脆爽;二是外皮深紫、光滑,像是打了一层蜡,花青素等营养元素就在其中;三是尖上有黄花,黄花越鲜艳,洪山菜薹越新鲜。
一道鲜香的菜薹炒腊肉是每个武汉人的年味记忆。腊肉切片下锅,翻炒出油,咸香味道一出,就立刻将切成条块的洪山菜薹倒进去,再翻动几下,出锅盛盘,香气四溢。
蔡甸:排骨藕汤
排骨藕汤是湖北十大名菜之一,其主料蔡甸莲藕自宋代便被列为贡品。
蔡甸城关蔡甸宴餐厅的老师傅介绍,一铫排骨藕汤选材是第一步,莲藕要选用藕须较多、藕节较长、质地结实的老藕。选肥一点的排骨,还要搭配筒子骨和带皮猪弯骨,油脂层可封住汤面防止莲藕氧化,这是莲藕保持粉色不变黑的诀窍。
排骨焯水煸香放入铫子里,大火煮开撇去浮沫,再加入莲藕和泡发一夜的干莲子,文火慢炖四五个小时。出锅前撒上一点胡椒和葱花,色香味俱佳。
江夏:五里界粉蒸肉
上桌就抢光的“下饭神器”粉蒸肉,湖北人家家都有自己的秘方。江夏五里界的粉蒸肉,也有它的美味秘密——
小朱湾“筷乐农家”老板曾明清在选材时,肉要用江夏本地土猪肉肚上的“正五花”,粉用早稻米加些许糯米磨成。时间也有讲究,需提前一天腌制,充分入味,第二天架在土灶上蒸制三小时左右,才能得到这一碗酥烂喷香、肥而不腻的粉蒸肉。
美味在一代代人手中改良传承。如今,五里界粉蒸肉色香味俱全,成了一道湖北名菜。
东西湖:柏泉腊货
东西湖柏泉的冬天是从腊货飘香开始的。其制作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
“西毛”腊货创始人黄爱娥将鲜鱼处理清洗后腌制,起卤之后再清洗一遍确保咸淡适中,再晾晒风干。
不过,核心秘诀还是调味手法。精选上等花椒、五香、桂皮提香,配以适量精盐腌制,调味要经过上千次尝试,才能留住食客们的心。
黄陂:黄陂三鲜
由鱼圆、肉圆、肉糕组成的“黄陂三鲜”寓意着年年有余、阖家团圆、步步高升,是武汉人年夜饭餐桌上的“常客”。
为保证鱼圆的口感,黄陂三鲜食品加工公司的“季氏”传人季关运用的是每条重量至少10斤的“大块头”活草鱼。只有在每年气温下降的10月份才开始加工制作,此时的鱼肉才最紧实。配料则是已传承5代的独家“秘方”。
做好的“黄陂三鲜”还要经过降温、清洗、烘干、擦净等一系列流程,可持久保存,最后送到全国各地消费者家中。
新洲:汪集鸡汤
“大火炒,小火煨”,五六个小时才能上桌的汪集鸡汤有多美味?食客说:“这汤的特点:汤香、味浓、肉滑!”
汉森汤馆的“非遗”传人汪汉生说,煨好一罐汪集鸡汤,要选用一年至一年半的母鸡,经过大火翻炒后浓缩肉香。再打一壶当地深井水倒入瓦罐,放在小火上慢慢煨熟,不用过多调味料,汤底本身的鲜美足够浓郁。
在新洲,汪集鸡汤也是家家户户都能自己煨的地方特色美食,虽然口味不尽相同,但大体上传承了汪集鸡汤的传统技艺。
(文字整理:长江日报记者秦璟 张衡)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