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武汉“新春第一会”如约而至,今天(2月6日),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为何武汉“新春第一会”主题都是它?
一
“新春第一会”具有风向标意义,许多城市会将发展思路中的关键,落子农历新年的首会。而武汉,已是第四次将这一风向标指向同一个主题:科技创新。
2月6日,武汉高规格召开“新春第一会”——全市科技创新大会。这是自2021年以来,武汉第四次在“新春第一会”上聚焦科技创新。其中,2022年的科创大会,并不在新春,而是放到了7月。时间上的特殊,是因为在那一年,“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于2022年5月获批。
科技创新于武汉,是一以贯之的定力,看准了就一年接一年持之以恒推进下去;科技创新在今天,则是行动方案的刷新升级,在新的使命任务中吹响新一年的冲锋集结号。
高新技术企业云集的光谷。长江日报记者 金振强 摄
二
聚焦科技创新,是武汉发展的历史与当下、自身与全局交会的必然。
从时代看,从春晚上扭秧歌的机器人到话题度爆表的Deepseek,科技创新几乎定义了我们生活的信息时代。向着科技强国加速迈进,成为新时代奋斗的最强音。
从全国看,得益于国家长期布局,武汉科教人才优势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必须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2022年,武汉获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25年,武汉要在“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中大展作为——从“中心”到“高地”,武汉使命更重。
蓬勃发展的武汉经开区。
这意味着,武汉不仅要成为创新要素资源集聚与扩散的“中心”,还要勇攀科技制高点,成为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产业创新的“高地”。
从自身看,唯有创新驱动,武汉才能成功转型闯关,重塑“重镇”,赢得未来。
科技创新对于武汉,责任更加重大,要求更加迫切。推进科技创新必须速度更快、成效更加显著,科技创新的策源功能更加澎湃。
三
在全球华人瞩目的央视春晚舞台上,武汉作为分会场的“第一眼”亮相,不是黄鹤楼,不是江汉路,甚至也不是长江之滨,而是光谷星河广场,一束向着未来的光——这是更具时代特征的“武汉味”。
这是对武汉城市的“全新认识”,也是武汉对自己的“全新定位”。
武汉滨江数创走廊。
在城市发展历史上,武汉曾以不同的显著特征,谱写过不同内涵的“武汉之重”。
今天,武汉之“重”,一个重要维度是科技创新。
武汉高校云集,科研院所林立,国家实验室众多,重大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尤其是光电子信息产业独树一帜。“奋力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成创新发展优势”,是武汉的责任使命,也是对未来如何发展给出的重要思考。
奔向未来,武汉正在努力冲刺城市发展史上的新一轮“蜕变”。
这是发展方式上的蜕变,借由科技创新的策源力,从资源要素驱动的发展向着创新驱动的发展跃升,成功完成转型闯关。
这也是城市气质上的蜕变,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激发创造活力,让武汉加速蝶变为一座活力奔腾、魅力无限的现代化大都市。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长江日报记者 胡冬冬 摄
科技创新并非一蹴而就,转型闯关也非朝夕可达。正因如此,武汉连续多年将发展重心锚定科技创新,将新春起跑的重锤,擂响于科技创新。
创新精神显著的武汉人正是要以久久为功的定力、加速奔跑的干劲,持续将科技创新干下去,干出实效,干出加速度,干出更广阔天地。
策划:张颖
评论员:鲁珊
长图:整理曹欣怡 喻鑫 设计胡欣
制作: 曹欣怡 喻鑫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