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7日讯(记者吴曈 通讯员武科宣)“首批十家实验室‘启动即起势’,取得了阶段性进展。”2月6日,在市政府新闻办举办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新闻发布会上,市科创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武汉首批十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相关情况。
据介绍,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科技研发优势,把聚焦产业创新的“实验室”从高校院所搬到企业一线,把武汉优势产业核心领域和关键赛道的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以用为导向的“链式攻关”创新体系。
该负责人介绍,首批十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有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单位共89家,包括一批重点企业,高校院所、医疗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并聚集科技研发人员开展有组织的攻关。同时,这十家实验室聚焦产业发展关键问题,成功组织实施了一批底层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项目。
在成果层面,十家实验室有效突破了一批标志性产业急需科技成果。比如,汽车智能驾舱实验室实现跨域软件平台量产交付、自研高阶自动驾驶芯片成功点亮;高档数控系统实验室研发成功全球首款搭载AI芯片的智能数控系统。
“2025年,我们将瞄准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支持首批实验室继续优化升级、发展壮大,同时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资源,谋划新的一批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该负责人介绍,今年将强化经信、人才、金融等政策协同,推动研发资金、科技金融、人才政策等各类资源向实验室集聚,共同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体系化建设。
该负责人同时表示,将推动实验室瞄准细分领域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所需,体系化开展“四类”技术攻关,并同步开展成果中试熟化和应用场景落地,实现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与市场高效对接,全面融入和服务国家科技重大战略,深度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