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7日讯(记者汪甦)“以前我们谈创新,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把创新等同于科研活动。”2月6日,来汉参加武汉市科技创新大会的深圳市源创力离岸创新中心总裁、深圳市科协原主席、武汉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周路明会后接受长江日报记者专访。在他看来,武汉在产业、科研和应用端上都做好了准备,正迎来创新发展的“黄金时期”。
周路明。
周路明说,在过往的创新实践中,不少人将目光聚焦于科研本身,却忽视了市场主体在创新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其实,创新是一种经济活动,只有让市场主体参与其中,这项工作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周路明认为,过去十年,中国在应用端的创新经历了爆发式增长,从智能手机到电动汽车、再到机器人等新兴产业领域,创新的步伐不仅走在了全球前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模式”。这种增长并非单纯依赖于传统的科研成果转化路径,而是依托市场导向的创新驱动,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升级。
“在武汉的创新体系中,各个‘零部件’都非常优秀,闪闪发亮。”周路明提到,武汉是国内最早把握走向应用端创新趋势的地区之一,已经逐步构建起应用端创新矩阵,推动了科研成果和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周路明建议,未来,武汉可依托科教资源优势,激活体制内科研活动,在高校、科研机构与市场的结合部,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发型企业集群。“这不仅能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还能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甚至在国家创新体系优化中发挥示范作用。”
如何加快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周路明引出“新势力”概念,他认为,这是一种年轻人组成的新兴创新生态,他们不仅怀揣远大抱负,同时具备卓越的技术才能,串起了科学端优势和应用端优势,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结合的关键纽带。
传统创新体系中,体制内科研机构和传统产业各有侧重,缺乏有效连接。而新势力能够从“提出问题”到“组织创新”,成为创新体系的实施主体。科研机构为其提供技术支持,传统产业提供应用场景,新势力则将二者紧密连接,真正让创新体系“活”起来。“对于武汉来说,如何组建新势力,激活创新体系的各个板块,是实现创新突破的关键切入点。”
如何构建“新势力”?周路明认为途径有两种:一是依靠本土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和创新孵化,二是通过开放式创新,引入全球范围内的创新“新物种”,拓展武汉的科技创新触角。
武汉要实现科技创新的突破,不仅需要内部动能,还需借助全球资源。“武汉要通过跨区域、跨境的协同网络,引进增量人才、资金、项目、数据等创新要素,实现‘借力创新’。”周路明表示,构建国际化创新主体、促进全球合作,将推动武汉深度嵌入全球供应链,带动产业升级。
此外,持续的创新学习网络也是关键。“我们要不断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实现‘借智创新’,并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包容性、多样性的创新生态。”他认为,唯有如此,武汉才能更快更好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在创新版图中占据重要一席。
【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