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共同行动 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会场内外热议武汉“新春第一会”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5-02-07 08:18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2月6日,武汉“新春第一会”——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对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作出部署,发出动员令、吹响集结号。

  会场内外,共识在凝聚,信心在升腾。大家纷纷表示,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牢记殷殷嘱托、勇担战略使命,把全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作为全市上下的共同行动,为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努力在湖北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贡献力量。

  从“中心”到“高地”

  锚定更高定位更高标准更高要求

  从2022年国家赋予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任务,到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定位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更高。

  “这场科技创新盛会,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城市创新脉搏的强劲律动。”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表示,会上发布的《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中关于高新技术的布局令他欣喜,武汉正在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承载地。

  黄立说,公司研发团队历时8年突破百万像素级制冷红外探测器技术,正是靠着“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才让中国红外核心器件实现自主可控。这种精神基因已融入企业血脉,去年我们新增授权专利230项,就是科研工作者以“尖刀班”姿态冲锋技术高地的见证。

  黄立表示,高德红外未来三年将加强研发投入,持续突破高端红外探测、智能感知融合等前沿技术,同时通过脑神经医学、低空经济打造从基础研究到工程转化的全链条创新平台,通过这种“科学家+企业家”的双螺旋创新模式,为武汉释放出几何级数的创新动能。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副院长关武祥说,武汉科技创新实力和影响力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与湖北武汉建立了长期深度的合作关系,在武汉牵头组建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启动建设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多个国家级创新平台。

  关武祥表示,科技创新要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将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发挥建制化、体系化优势,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积极组织导入全国100多个研究所科技资源,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让科技创新服务于生产力,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全力以赴抓创新、抓发展。”市科技创新局党组书记、局长董丹红说,新的一年,全市科技战线将按照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强化支点意识,抬升发展标杆,以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为目标,以建设武汉科技创新中心为抓手,聚焦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拓展开放协同创新网络、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等六个方面,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让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

  依靠改革打通科技和经济发展之间的通道

  “正如会议所指出,要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韩玄认为,当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主要瓶颈在于评价机制,“高校评价体系相对固化,过度依赖论文和项目,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政府层面则需建立更灵活多元的评价机制,将成果转化、社会贡献等纳入考核,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大创新空间。”

  他认为,构建更有效的创新协作机制,可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政府、企业、高校院所、科研服务机构等明确分工,厘清责任边界,进而激活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韩玄建议,营造一流创新生态,首先应破除“思维”上的禁锢,摆脱快速出成果的想法,要久久为功;其次,应搭建多元化的试验平台,让科技产品在真实场景中接受检验、迭代升级;最后,建立包容的科技创新文化,完善容错机制。

  会议提出,要坚持以应用为导向,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武汉经开科创服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杨涛对此十分认同。“市场需求不仅是技术研发的起点,更是成果转化的终点。”杨涛表示,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应形成“需求识别——技术攻关——场景验证”的闭环。

  他以公司孵化的华砺智行为例:这家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的企业,依托武汉国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攻克了5G车路云一体化关键技术,通过融合AI算法破解边缘云协同计算难题。“正是示范区提供的真实应用场景,让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最终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

  杨涛直言:“高校的科研成果常因市场敏感度不足而‘沉睡’,企业则面临技术突破瓶颈。”对此,他建议联合实验室、实训基地等载体,推动“科学家+工程师”协同研发;以“政府+用户”模式建设中试产线,加速技术概念验证;培养既懂技术又通市场的职业技术经理人队伍,破解“最后一公里”梗阻。

  学习过大会精神,锐科激光副董事长、总工程师闫大鹏备受鼓舞。他表示,锐科激光将继续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聚焦高功率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等前沿领域和激光产业发展瓶颈、未来产业培育等方向,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闫大鹏表示,将依托武汉的产业集群优势,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加快激光技术与智能制造、光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武汉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先人一步 快人一拍

  让创新进一步成为武汉鲜明标识

  “创新已成为武汉的鲜明标识,我们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武汉依迅北斗时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付诚说,武汉北斗产业科研密度全国领先,北斗产业是武汉市突破性发展的五大优势产业之一。作为一家本土科技创新企业,依迅北斗将充分发挥北斗产业链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围绕“芯、云、网、端”全产业链,大力做强硬科技支撑,丰富拓展应用场景,优化产业发展生态,为武汉打造北斗产业创新发展高地贡献力量。

  “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为武汉科技创新吹响了进军号角,也让我们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光迅科技科技发展部总经理江毅表示,在竞争激烈的科创赛道上,科技创新绝非单打独斗,需要各方协同配合、凝聚合力。

  光迅科技扎根武汉,长期投身光电子器件及模块研发与产业化领域。“AI等新兴技术带来新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抢跑。今年,我们将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抢占技术研发先机,厚植竞争优势。”他表示,光迅科技将紧跟前沿趋势,聚焦AI等领域产品需求,加大核心芯片和高速模块的研发力度。同时,建立成熟可靠的新产品、新方向突破制度,打造崭新的由0到1、由1到10的科技创新项目决策、执行、考核、奖励机制,确保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武汉的科技创新事业,离不开每一家企业的努力。我们将积极响应大会号召,主动作为、勇挑重担,携手各方力量,为武汉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全力以赴、贡献力量。”江毅说道。

  “此次大会不仅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工作方向,也让我看到了工商联在推动城市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程春生谈道。

  据统计,去年,武汉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50强主要聚集于大健康和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和先进基础材料、汽车制造和服务等8个行业,体现出武汉的特色产业发展优势。

  “企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只有为企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才能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程春生介绍,近年以来,市工商联聚焦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积极谋划实施“金桥计划”。“联企创投汇·周三会”活动自启动以来,已为近四百家科技型中小民营企业、金融机构等,提供了金融、技术、市场等方面服务对接。下一步,市工商联将进一步发挥“联”的优势,积极搭桥梁、搭平台、建渠道,积极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有利于科创型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氛围,为武汉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长江日报记者陈永权 高萌 冯雪 汪甦)

  【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