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武汉市汽车智能驾舱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斗志满满攻坚克难,舱驾一体计算平台已顺利落地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5-02-07 23:22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7日讯 “滴滴滴——”一阵急促的警报声打破了测试室的平静。测试人员王高举迅速盯紧电脑查看日志,调取摄像头检查运行状态,同时以最快速度联络开发人员进行远程联调,迅速定位问题,寻找解决方案。2月7日,位于武汉经开区亿咖通科技大楼内的武汉市汽车智能驾舱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内,键盘敲击声、设备运转声交织在一起,仿佛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2月7日,武汉市汽车智能驾舱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研发团队技术人员在工作中。 记者史伟 摄

  80多台车机设备整齐排列,屏幕上闪烁着各种测试界面,有的进行上下电压力测试、有的模拟用户疯狂点击——这是智能座舱的“极限挑战”,每一台设备都在经受着严苛的考验。每台车机前,专属摄像头像一双双“眼睛”,24小时紧盯着它们的标线。王高举的电脑屏幕上,远程平台实时显示着每一台车机的状态,数据流如瀑布般滚动。

  “软件迭代太快了,每天都有新版本。”王高举告诉记者,这里每一天都是与时间赛跑,每一秒都是对技术的考验。这些车机分属于吉利、一汽红旗、沃尔沃、smart等等各大整车品牌20多个车型,一旦性能出现一丝不稳定,都有可能在实际使用中影响用户体验。

  每台车机前都有专属摄像头。 记者史伟 摄

  与此同时,实验室的另一层楼,研发团队正在进行支持“舱驾一体”的中央计算平台的研发工作。他们正在搭载芯擎科技“龍鹰一号”芯片的安托拉系列计算平台上进行进一步的升级和优化,通过自研算法的部署,力求在已有硬件性能的基础上实现功能上的突破。“我们正在加紧打造高性能、低成本的车规级舱驾一体方案,大家都在向难而进、攻坚克难。一个中央计算平台,就能满足智能座舱及主流NOA场景的所有计算和数据处理类需求。”研发人员郑洪越说。

  “科创大会为我们注入了新的动力,也让我们更加明确了方向。”亿咖通科技产品研发高级副总裁、联合实验室主任张容波站在测试室中央,目光坚定地说道。作为联合实验室的负责人,他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智能化是未来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我们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为用户提供更安全、更智能的驾乘体验。”

  2月7日,武汉市汽车智能驾舱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技术人员在调试车机设备。 记者史伟 摄

  目前,联合实验室各成员单位取得了多项技术和产业化项目突破:汽车智能驾舱实验室与芯擎科技充分协同,助力芯擎旗下“龍鹰一号”SoC量产上车以及芯擎高阶自动驾驶芯片“星辰一号”的落地筹备,实现了多款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计算平台开发和规模交付,推动云山跨域软件平台持续迭代,并在加速推进跨域中央计算以及汽车垂直领域大模型ECARX AutoGPT的综合技术研发。

  “我们不仅要紧跟行业趋势,还要引领技术创新,通过联合实验室的平台,将与更多全球化合作伙伴携手,共同推动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张容波表示,今年,联合实验室将重点围绕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人才引育及创新生态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助力湖北汽车智能化产业链与全球汽车产业步调紧密协同,实现高质量发展。

  (记者徐丹 通讯员蒋秋雨 陈玉帛)

  【编辑:姚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