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一场低调的吊唁会,一些怀念黄旭华的普通人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5-02-08 23:18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2月6日晚在武汉逝世后,几天来在网上引发如潮追思。

  黄旭华生前担任过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代理)、名誉所长。

  8日零时许,“中国船舶719”微信公众号发布推文,公布了吊唁黄旭华院士的场所和预约渠道。预约渠道上提醒:根据家属意愿,来访谢绝携带花圈、花篮等。

  2月8日,七一九所内,吊唁入口处的指示牌。 记者占思柳 摄

  上午10时许,记者从张之洞路下车,拐过几栋有着花岗岩围墙的老宿舍楼,再经过一个小广场,看到吊唁入口处一块不及腰高的指示牌,上面写着:沉痛悼念黄旭华同志。

  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一束白菊,记者从门前台阶步行至二楼吊唁厅。厅内低声放着轻音乐《送别》,中央置有黄旭华院士遗像,四周用鲜花摆成潜艇和海浪的形状,正上方悬有“沉痛悼念黄旭华同志”九个大字,旁边的挽联上写着:卅载呕心研潜艇深海蛟龙惊世界;一生矢志卫海疆大国重器铸功勋。

  在工作人员引领下,记者与几位吊唁者驻足默哀。“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献花,礼毕。”过程约持续一分多钟。记者发现,前来吊唁者有不少白发老人,有人转身后眼眶噙泪,有人极力克制着情感,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微微颤抖着沿台阶下楼离场。

  83岁的七一九所退休职工刘素琴与86岁的李淑芬戴着毛毡帽、穿着羽绒服、系着围巾,一同前来吊唁。在刘素琴的印象中,黄旭华很爱笑,没怎么见过他严肃的时候,是相当好的人,“他长得又高,会打太极拳,打得最好”。已经耳背的李淑芬已好久没下楼,听闻黄旭华去世,坚持一定要来吊唁。

  86岁的王藏月在儿子的搀扶下前来吊唁。她记得,黄旭华是大家心中“关心职工的老所长”“不管有什么问题,找他就好了”,他总能解决问题。

  2017年7月9日,黄旭华回答记者提问。记者胡冬冬 摄

  49岁的海锋穿一件黑色棉袄,不时指引自发前来吊唁的市民入场。海锋和黄旭华家住一栋楼,他小时候常常看到“黄爷爷”在门口的小广场上打太极,不仅自己打还教其他人打。在路上碰到时,“黄爷爷”会跟他打招呼,笑着叫他的小名。

  海锋的父母也是七一九所的职工,前几年已相继离世。在他记忆里,父母十分忙碌,无暇顾及孩子,他与哥哥常常去别人家蹭饭。“他们那一辈人,真的就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了毛主席的那句话‘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1时许,光谷第二小学三年级学生刘思源吊唁完,牵着妈妈的手朝出口走去。他向记者介绍起自己的偶像:“黄旭华院士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工程师,他不仅带领团队研发出了核潜艇,还亲自下水,他是我们中国的骄傲。”

  当天早上八时许,武昌区中山路小学的一百多名学生、家长和老师现场吊唁黄旭华。孩子们身着深色衣服、系红领巾,手持一束白菊,神色庄重。黄旭华生前为武昌区科普事业捐赠50万元,先后两次与该校的少先队员面对面交流。

  中午12时,位于武昌区闹市旁的七一九所安静如常。这天气温在0摄氏度上下,阳光普照,距离吊唁大厅不足百米处,不时还能听到鸟叫声。出租车司机刘有勤在听闻记者的吊唁对象是黄旭华后,又惊讶又惋惜,他敬重地说:“对国家做出这么大贡献的科学家,就这么走了,静悄悄的。”

  (长江日报记者占思柳)

  【编辑:姚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