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他甘做寂寞而又耐烧的柴火,攻克中成药“儿童用量靠猜”痛点丨德耀江城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5-02-09 21:52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2月7日晚10时,健民集团药物研究院的走廊静得能听见墙上时钟的滴答声。推开院长办公室的门,室内灯光孤零零地亮着,桌上摆放着各种实验数据表,赵刚正对着电脑屏幕上的图谱皱眉——这是团队研发的儿童专用药鲁尼颗粒(化名)工艺优化方案第13次试验结果,依然不够理想。 

  健民集团药物研究院院长赵刚。长江日报记者高萌 摄

  “工艺决定了药品疗效,也决定了药品口感,对儿童药来说至关重要。”赵刚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叹了口气,“孩子不肯吃,疗效再好也白搭。”这样“静夜思”,对他来说早已是常态。 

  今年40岁出头的赵刚是健民集团药物研究院的负责人。2014年,他从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加入这家以生产儿童药闻名的老牌企业时,儿童用药正处于较为缺乏的窘境。“儿童服药靠掰、剂量靠猜”“成人药‘儿童用量酌减’”……到底减多少?种种可能导致的安全隐患,让他下定决心攻克痛点:“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他们需要自己的专用药。”  

  赵刚(左)和团队成员在实验室配制药液样品。长江日报记者高萌 摄

  这条路远比想象中艰难。儿童用药剂型设计复杂、口感要求高、临床试验难、研发成本高……“好多家长不愿让孩子当‘受试者’,临床试验曾一度陷于停滞状态。”赵刚回忆,团队曾为了一款儿童药的临床试验花费了整整八年时间。 

  赵刚(中)和团队成员在实验室配制药液样品。长江日报记者高萌 摄

  与普通的成人用药相比,儿童药按儿童年龄段精准划分服药剂量,选用较为温和的药材,对药品的不良反应、禁忌和注意事项等安全信息也进行了明确描述,还将苦涩的中药汤剂变成了“甘甜饮料”。“有家长反馈喂药终于不用‘斗智斗勇’了。”赵刚笑着说。   

  在赵刚的书柜里摆着几本泛黄中医古籍,旁边是一沓最新发表的科研论文。“中药不能只靠‘老祖宗的智慧’,还要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他团队研发的“七蕊胃舒胶囊”,曾因试验方案不够完美而需要重新设计开展。为此,他们耗时五年时间完成了彼时的高证据级别临床研究,从症状表现、胃镜检查、组织病理等多个层面解析出药方治疗疾病的核心定位。 

  在实验室,赵刚正在与临床团队电话沟通进展。长江日报记者高萌 摄

  如今,赵刚团队已为两款中药创新药构建起完整的“循证证据链”:十多篇科研论文、五项发明专利,硬是用数据撕掉了“中药说不清、道不明”的标签。“中药的优势在于治未病和慢性病,比如慢性胃炎,西药见效快,但中药能调体质,防复发,副作用小。”

  新药研发周期动辄十年,失败是家常便饭。赵刚的团队曾为了一款治疗儿童咽炎的新药连续调整十多次工艺。“每次失败,他都会说‘离成功又近了一步’,不断鼓励我们,矢志科研当有超强定力。”团队成员张凡对这位“前辈”十分服气,感慨赵刚是一个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科研人。最艰难的,是面对“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的现实。儿童药研发难度大、投入大、周期长、利润薄,但赵刚却坚称:“做儿童药,得把‘公益观念’刻在骨子里,如果只看眼前的利益,那适合孩子的药谁来做?” 

  这种“不计得失”的劲头,感染了整个团队。2023年10月,中药创新药“小儿紫贝宣肺糖浆”获批上市时,实验室爆发出一阵欢呼。长江日报记者查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发现,近年来我国每年获批的中药1类新药仅仅3到5项,这是2018年至2024年全国唯一获批的中药1.1类儿童专用药。

  “中药的创新研发,就像煎一罐好药。”赵刚说,“急火快攻不成,就得文火慢熬。我们这代人,就是那根不畏寂寞而又耐烧的柴火。”

  (长江日报记者高萌)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