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因病离世,享年99岁。2月10日上午10时,黄旭华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在武汉市武昌殡仪馆举行。
九派新闻记者在现场见到众多群众手捧鲜花送别黄老,殡仪馆外也摆满了鲜花。江苏、杭州、上海、广东……各地民众通过外卖平台下单鲜花,遥寄追思,还有送货司机拉着一货车的花束。
饿了么数据显示,2月10日,武汉鲜花外卖订单量同比上一个工作日2月8日增长近15%,武昌殡仪馆周边三公里范围内的鲜花订单量暴增331%。
黄旭华院士遗体送别仪式现场。图源:九派新闻
“我现在到殡仪馆对面了,您能来取一下吗。”送花司机王师傅拨打订单电话后,得到的回复都是“我取不了,您帮忙放到门口吧”。他告诉记者,今天已经送了80多束,最近两天为黄旭华院士献花的订单不少,他们为此还招了临时工。
货车上的鲜花。图源:九派新闻
一名受顾客委托前来的花店员工也表示,昨天花店就接到许多外地订单,大家想借此表达对这位功勋科学家的缅怀。说着她提高花篮展示,只见黄白菊花中间夹着一张卡片:“敬先生:国世无双,民族脊梁。”
九派新闻在现场看到了不少通过外卖平台送来的花。记者随机拨打了十多通电话,联系到5位在异地“云寄哀思”的网友。他们讲述了自己从黄旭华院士的故事中汲取的精神。以下是部分网友的讲述。
“追星就应追黄老这样的人”
“我们追星就应追黄老这样的人。”西安市民刘女士直言,送花不只是想将对黄老的敬意传递到现场,也是想表达对老一辈科学家的缅怀。大家需要关注黄老这样为国家硬实力奠基的人物。
西安市民刘女士的鲜花订单。图源:九派新闻
谈及黄老事迹,刘女士难掩敬佩之情。她称,她的丈夫曾在青岛工作,向家人讲述过黄老的故事,他们一家也通过新闻和纪录片深入了解黄老在深水核潜技术的卓越贡献。
刘女士认为,黄老等科学家的“忘我精神”与“使命担当”对当代青年具有深刻启示。他们在艰苦条件下攻坚克难的毅力,以及“将个人融入家国”的生命状态值得全社会学习。她常为6岁与3岁的子女讲述功勋人物故事,家中藏书亦包含相关题材,借此希望孩子们从小明白,真正的偶像应是推动国家进步的奉献者。
海南海口的杨女士同样坦言,“黄先生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学习的榜样,是我们最应该追的星。”
杨女士称,她此前在阅读《国之脊梁》一书时了解到黄老的事迹。书中记载的黄先生高龄仍投身实践的经历,令她深受触动。黄老做出的巨大贡献让她觉得必须送上一份敬意,这是年轻人应有的学习态度和精神传承。
在缅怀老先生的同时,杨女士也希望通过托人送花这一行为,呼吁更多年轻人关注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向老一辈学习他们有担当、能吃苦、高龄仍奋战一线的精神,而不是盲目追捧一些虚无的“明星”。
“希望借此唤醒社会对科研奉献者的关注”
河南郑州的马女士告诉记者,她多年前通过网络了解到黄老先生的事迹。这位隐姓埋名三十余年的科学家,曾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作出卓越贡献,其淡泊名利、潜心钻研的精神令她深受触动。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马女士一直在关注黄老先生的学术动态,并多次研读其访谈与学术著作。
“我们这代人见证了他的坚守,更应让年轻一代知晓这样的精神。”马女士强调,选择献花不仅是个人缅怀,更希望借此唤醒社会对科研奉献者的关注。当代青少年亟须了解像黄老先生这样默默耕耘的幕后英雄群体,传承其“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
遗憾未能去到现场的武汉市民宋女士也称,黄老隐姓埋名数十年为国奉献,“这样的老人值得敬重,送花既是个人心意,也代表全家对功勋群体的致意。”
武汉市民宋女士的鲜花订单。图源:九派新闻
“黄老兢兢业业地工作,生活上艰苦朴素。我记得他到晚年的时候,还一直戴着他母亲留下的那个围巾。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谈及黄老,宋女士表示,她仍记得老人在生前采访中展现的风骨。
宋女士还称,她关注到有家长带孩子瞻仰、学校组织集体悼念等现象,对教育自己年幼的孩子有了新的感悟。孩子们学习科学家身上的精神不能仅靠书本,而是既要通过课堂系统讲述功勋故事,也要在生活中创造接触真实历史的契机——就像那些带孩子去现场的家长,这样的身教比言传更有力量。
“我们愿意成为像他这样的一类人”
一位来自杭州的基层工作者表示,很早就听说过黄老的故事,看过相关的电视剧,还看过他录制的《开讲了》节目。因此,她今天特地找美团外卖送了一束花。
虽然本人不姓黄,但在署名时,她特地署上了“黄女士”,意在表达“我们愿意成为像他这样的一类人,继续去完成未完成的工作。”
她了解到,黄老默默无闻,三十多年没回家,隐姓埋名,甚至连家人去世都没能到场。
“当时还是很艰难,也很伟大的。我们作为年轻一代,希望继续像他一样为国家做一些事情。”她表示,当她今天和家人提议给黄老送花,他们都表示支持。
她自家还有个小孩,她打算,如果开学后老师没有给孩子讲黄老的故事,她会主动建议家委会宣讲黄老的事迹。
她说,今天通过送花的方式参加悼念仪式,心情既悲伤又惋惜。
当她从视频中看到黄老的办公室被贴上封条,她感觉“他的事业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人继续,去做好这个接力棒,完成这个工作。”
(文:九派新闻记者蔡晓萱 覃钰钰 王晶 曾怡婷 制作:梁霞 曾金秋)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