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新春走基层丨溜索女孩瓦年机: 总有一双大手在托举我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5-02-11 20:37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在横断山脉的褶皱深处,金沙江与无量河交汇处,藏着一座曾与世隔绝的纳西古寨——俄亚。90年前,地理学家胡焕庸把黑龙江黑河与云南腾冲连起来,提出描述中国人口分布的著名地理界线“胡焕庸线”,俄亚正在这条线上。

  俄亚女孩瓦年机,就读于中南民族大学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三年级。瓦年机在纳西语中寓意“平安”,但近两年,她家中发生剧变,小康之家一下成了低保户。2月6日,长江日报记者跟随她的脚步来到俄亚。

  走出深山求学,爸爸用溜索带她过河

  瓦年机的母亲(左一)在记者拍摄全家福时露出了久违的微笑。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 摄

  瓦年机的家在四川大凉山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纳西族乡卡瓦村,海拔约2000米。

  以往她回家,要从武汉坐火车到西昌,住一晚后转长途公交车到木里,再坐长途车到俄亚,路上要花两天。这个寒假,她从武汉飞云南丽江,再从丽江坐顺风车穿越玉龙雪山到俄亚,一天时间就能到家。两条线路费用差不多,但新路线花的时间少了一半。

  2月6日记者到俄亚时已是晚上9时,只能在民宿住一晚。次日租车前往卡瓦村瓦年机家,沿着新修的水泥路盘山而上,45度的弯、30度的坡随处可见。记者被颠得七荤八素,感觉像坐过山车一般紧张。18里路开了50分钟,记者向峡谷望去才知已到高山山腰。

  当地村民介绍,俄亚纳西族乡共有6个村,大多数村位于河谷地带。卡瓦村海拔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在6个村中是最低的。司机说,几年前去卡瓦村只能翻山越岭走山路,现在能开车进村,快递也能进村了。

  瓦年机是村里第一个“一本”大学生。这个“第一”,是爷爷和爸爸两代人托举出来的。

  瓦年机坐进童年时溜索求学的吊篮,心中是满满的回忆。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 摄

  瓦年机的爷爷巴交阿扎初中未毕业,但已是村里少有的“知识分子”,曾在村里教学点给30多个孩子当老师。

  巴交阿扎最小的弟弟甲阿告诉记者,山上有山泉,他们家族依泉而居,在山上住了二三百年。父亲养育了4男2女,年轻时全家经常吃不饱饭。30年前,他们家从海拔更高的地方搬到这里,才有了现在村落的样子。过去山里只有泥巴小路,去俄亚乡全靠步行,去县城要走7天,很多人一辈子没去过县城。

  “爷爷重视教育。但是我爸爸只上到小学二年级就主动辍学了。他很后悔这一点,就把读书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瓦年机至今记得小时候爷爷对她的启蒙,还记得爷爷一直告诉父亲,要把孩子送出大山,接受更好的教育。

  2009年,瓦年机的爸爸巴交古马次里拿定主意,要将女儿瓦年机和儿子巴交克古衣下(意为“勇往直前”)送出大山求学。他得知妹妹所在的泸沽湖有所小学不错,决定送两个孩子去那里上学。

  从卡瓦村到泸沽湖,直线距离只有100多里,但得翻越多座高山峡谷。除了牧民和牲口踏出的小路,没有像样的路可走。

  “阿布(纳西语:爸爸)脱掉鞋子,挽起裤腿,先牵着马蹚水过龙达河,到对岸后拉扯溜索,让我们坐进吊篮滑到对岸。”瓦年机至今记得,第一次离家上学,第一道关便是溜索渡过50米宽的龙达河。

  3人牵着3匹马。山路崎岖不能骑马,8岁的瓦年机和大她3岁的哥哥就拽着马尾巴翻越一座又一座大山。天色晚了,就在大山深处搭帐篷过夜,第二天清晨继续赶路。

  姑姑和姑父在泸沽湖边做小生意。两个孩子借住在姑姑家,每逢节假日由父亲骑马接回自家。途中过夜要么寄宿牧民家,要么搭帐篷住一晚,风里来雨里去,三年从不间断。“阿布从不抱怨。而哥哥跟我很不解,多次问阿布为什么要上这么远的学校。”

  2012年9月,巴交古马次里和妻子英扎米到泸沽湖租了房子陪读。英扎米在宾馆当服务员,巴交古马次里打零工补贴家用,一家人总算安定下来。

  “那时年收入达到七八万元,是家里经济条件最好的时候,吃穿用没有发愁过。”瓦年机说。2014年,爷爷摔伤离世,父母把独自在卡瓦村生活的奶奶也接过来一起住。

  “写作业无论多晚,阿布都在我们身边陪着。”瓦年机说,父母没法用知识辅导他们,但陪伴从不落下。

  2015年,兄妹俩小学毕业,巴交古马次里又节衣缩食,将两个孩子送到300里外的盐源县读中学。“这里教学质量更好,还可以住宿。”

  2022年,兄妹分别考上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中南民族大学。

  “巴交古马次里把两个孩子都培养成大学生啦!”不少村民碰到巴交古马次里都会竖起大拇指。

  妈妈病倒爸爸去世,学校政府乡亲都伸手托了一把

  瓦年机帮助奶奶割猪草。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 摄

  2023年初,47岁的英扎米突然走不稳路,送医后确诊为小脑萎缩,无法上班。巴交克古衣下回忆,妈妈病重,家里失去了每月2000元的固定收入,父亲也一蹶不振。

  家庭突然困顿,让在校的巴交克古衣下坐立难安。回家后他发现,父亲的颓唐日益严重,根本无力打零工。

  巴交克古衣下跟妹妹商量后,决定中断大专学业回家,一边打工,一边支持妹妹先完成学业。

  中南民族大学得知瓦年机的情况后,连续两个学年都给她申报了国家助学金帮扶,并为她提供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瓦年机所学的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属于交叉学科,学习难度大,老师和同学们在学业上也给了她很多的鼓励和帮助。

  2024年4月的一天晚上,48岁的巴交古马次里突然倒下,送医后诊断为长期过量饮酒导致多器官衰竭,不久就撒手人寰。

  一家人租不起房子,回到卡瓦村,成了全村的“垫底户”。

  回家的路从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龙达河上也有了水泥桥,溜索成了游客的体验项目。但老宅已经破败,无法挡风遮雨。

  得知她家房子不能住人,52户村民带来石块、砖头、水泥,你50元、他100元地凑钱买来铁皮做屋顶,几天时间就把房子修补好了。

  卡瓦村也把瓦年机家的情况上报到乡里和县里。很快,她家被列为农村低保户,每人每月可领300元补助。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领导小组送来了“脱贫户帮扶联系卡”,从家庭产业、就业到医疗保障等各方面都安排了帮扶,村网格员、村支书、副乡长、县委政法委书记点对点帮扶。

  卡瓦村第一书记冯伟林告诉记者,政府打算为巴交克古衣下提供护坡员或保洁员岗位,进行就业兜底保障。

  “毫无直播优势”的哥哥,收获2000点击

  瓦年机帮助哥哥做视频直播。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 摄

  “第三场直播什么呢?”

  “应该是体现我们纳西族民族特色的东西吧,这样更能吸粉。”

  “我觉得山上那棵古树也可以播,很罕见。”

  2月6日中午,巴交克古衣下在准备他的第三场抖音直播,瓦年机在一旁当技术指导。

  2024年4月,送走父亲后,中断学业的巴交克古衣下外出打了两次工:一次是在村口做防护坡,每天工钱180元,赚了2000多元;第二次是在西昌市当搬运工,干了60多天,赚了1万多元。

  “买了一台洗衣机,余下都还了外债。”巴交克古衣下说,父母因病先后欠下了5万元外债,现在还有4万元,他希望两年内能还清。买洗衣机是为了方便奶奶洗衣服。奶奶今年67岁了,单独照顾妈妈有些吃力。

  巴交克古衣下必须留下来撑家,没法外出打工赚钱。但地里的庄稼只够自家吃,留在家里又赚不到钱。他陷入两难。

  他家隔壁的儿时玩伴在视频号直播当地民俗,粉丝突破6.5万,“不出村就赚到了打工钱”。这让他受到了启发,“既能留在家里撑家又能赚到钱,搞直播也许行”。

  俄亚有独特的纳西族文化,有“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各村寨石头垒起的房屋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宛如巨大的蜂巢,独具魅力。

  很多俄亚年轻人看到商机,开始直播带货。中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调研队的调查结果显示:6000多人口的俄亚,有三分之一的家庭参与视频直播,直播已经成为俄亚与外界联系的重要窗口。

  巴交克古衣下网购了自拍杆和耳机,但又觉得自己“其貌不扬,笨嘴笨舌,做直播毫无优势”。

  2月4日,巴交克古衣下第一次上播。明明认真准备了台词,半小时的直播里,他还是结结巴巴,频繁忘词,憋得满脸通红。一紧张,普通话也“拐”成了纳西语。“一段自我介绍,加上家里蒸包子的视频,仅仅收获了两个粉丝,其中一个还是我妹妹。”巴交克古衣下觉得很失败。

  2月5日,在妹妹的鼓励下,他开启了第二场直播,在自家麦地里直播了小麦长势和周围环境。或许是高山深谷吸引了网友,直播视频点击量达到2000,但只增加了3个粉丝。

  直播受挫的巴交克古衣下打算放弃,停更了两天。瓦年机劝他再试一次。兄妹俩从直播号名称到直播内容都进行了激烈讨论,希望能抓住粉丝的眼球。

  煮腊肉、土豆丝、水捞豌豆尖、腊子肉汤,2月7日中午,瓦年机在奶奶的指导下做了四个菜,特意给妈妈添上一大碗米饭和蔬菜,一勺一勺喂给她。

  “希望我身体健康,能照顾儿媳更长时间,减轻家庭负担。”经过瓦年机翻译,67岁的奶奶玛米用纳西语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家里杀了两头年猪,又从隔壁家买来两头小猪仔,明年春节的年猪也有了。现在困难只是暂时的,等孙女大学毕业,一切都会好起来。

  俄亚乡党委书记陈兴国说,纳西东巴文化在俄亚保存着最原始、最本真的形态。俄亚乡保护和利用双管齐下,想把旅游产业发展起来,让古村落焕发新活力,让俄亚家家户户受益。

  瓦年机也对未来充满信心。她打算本科毕业后就工作,以最快的速度还完助学贷款,然后和哥哥一起把老宅翻新重建,让家里搭上当地文旅发展的顺风车。她说,从小到大,总有一双大手托举我,我也应该帮忙撑起这个家。

  (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发自四川大凉山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纳西族乡卡瓦村)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