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新春走基层︱长江日报记者新春慢走“胡焕庸线”,深读中国一线穿南北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5-02-12 07:53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12日讯(记者陈晓彤)今年是“胡焕庸线”提出90周年。从2月5日大年初八起,长江日报记者陆续从武汉出发,分3路前往“胡焕庸线”北端附近的嫩江、南端的腾冲和西南段的凉山,探访3个少数民族家庭的年味。

  这条线从黑河到腾冲,以近45度贯穿中国,将我国分成人口密度相差悬殊的东南和西北两大区域。有专家称:“‘胡焕庸线’搞好了,中国就搞好了。”

  习惯了快节奏行动的记者,此行不得不“慢”下来——

  云南腾冲已温暖如春。长江日报记者 陈晓彤 摄

  记者陈晓彤从武汉到腾冲的司莫拉村,飞两程再转汽车,全程用时22小时。佤语中,司莫拉意为“幸福的地方”。今年春节假期,村里日均接待游客超4000人次,村民的日子也一年上一个台阶。

  记者汪洋从武汉飞哈尔滨不到3个半小时;从同属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到嫩江,K字头火车跑了7小时42分钟。全程用时33小时。

  冰封的嫩江江面上,市民和游客在江中策马奔腾。长江日报记者 汪洋 摄

  记者杨佳峰沿着纳西族大学生瓦年机回家的路线,先飞云南丽江,再坐顺风车翻越玉龙雪山,到达四川凉山州木里县俄亚乡。从乡到村的最后9公里路,沿盘山公路一路颠簸,花去50分钟。全程共花24小时。这条把记者颠吐的路,已经让瓦年机感觉很幸福——她去年回家要先坐火车到西昌,住一晚后再转两趟长途公交车回家,费用差不多,时间多一倍;8岁时,靠着父亲推溜索过河、再拽着马尾巴翻山、还要在山里搭帐篷住一夜,她才能走出深山去上小学。

  慢下来,记者在东北古驿站和扳道工远去的背影里,看到极寒测试和冰雪文旅产业的火热;在大凉山深处,看到打猪草的姑娘满面笑容,讲述多方“托举”的分量;也在高黎贡山下人声鼎沸的农家乐里,体味着幸福。

  一线穿南北,从冰封到花开,每一处的青年同样眷恋乡土,同样热诚地为明天努力,同样对春天充满希望。正如纳西族姑娘瓦年机所说:“春天即将来临。”

  瓦年机坐进童年时溜索求学的吊篮,心中是满满的回忆。长江日报记者 杨佳峰 摄

  此前,1月28日除夕当天,9位来自“胡焕庸线”沿线城市的中南民族大学学生与长江日报主播联动,接力直播,吸引8万观众共同欣赏齐齐哈尔雪地鹤舞,看锡林浩特蒙古族母女准备年饭,听腾冲佤族村寨欢唱新歌。

  中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院长李从浩表示,这场特殊的“新春走‘胡焕庸线’”活动,让我们看到了各族人民其乐融融,共度新春佳节的温暖图景,也展现出我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果。“这不仅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也是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有益尝试。”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