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12日讯(记者蒋太旭 通讯员陈林)2月12日,武汉召开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扎实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努力打造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样板。会议围绕守牢两条底线、夯实三根支柱、激活三大动力,全面部署2025年全市“三农”重点工作。作为超大城市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样板的前沿阵地,武汉通过深化科技创新、强化城乡融合、推进产业升级等举措,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守底线:筑牢粮食安全与防返贫屏障
2025年,武汉市将立足“主产区中的主销区”定位,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双战略。一方面,严守341.79万亩耕地红线,新改建高标准农田15万亩以上,推动“小田变大田”优化土地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集成良种、智能农机等技术,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18万亩、产量达18亿斤以上。同时,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保障“菜肉禽蛋奶”稳产保供,构建应急响应体系。
在防止返贫领域,将对271个脱贫村和28833户67337名建档立卡脱贫人口实施监测帮扶,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实施产业帮扶,加强就业帮扶,全面落实交通补贴、就业奖补等帮扶政策,确保脱贫人口务工就业人数稳定在2.3万人以上。
强支柱:乡村产业、和美乡村、治理体系协同发力
以“江城百臻”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培育壮大“洪山菜薹”等子品牌,推动农业品牌总价值突破250亿元。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新建数字化养殖场、高效设施渔业基地,确保全年蔬菜产量852万吨、生猪出栏200万头、水产品产量50万吨以上。加快武汉现代农产品加工园建设,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3200亿元。农文旅融合方面,黄陂木兰文化、蔡甸知音文化等特色旅游品牌加速成型,2025年乡村休闲游收入目标240亿元。
推动“小村变大村”,引导“农村变社区”,开展新一轮和美乡村建设,创建一批和美乡村重点街(乡镇),完成300个以上中心村湾建设任务,实施“四好农村路”改造150公里,实现行政村千兆光网全覆盖。同步推进供水、电网、充电设施升级,打造宜居智慧乡村。
推广清单制、积分制、数字化乡村治理模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推行村级党务、事务、财务公开,培育清廉村居市级典型村10个以上。
增动力:改革、科技、市场三向突破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政产学研金服用”机制,高标准推进“农创中心”和“中国种都”建设,依托洪山实验室等平台实施“揭榜挂帅”攻关,目标研发农业新技术10项、新品种150个,转化科技成果20项。东湖高新区农创产业融合区、汉南种业小镇等中试基地加速布局,新增农业科技企业40家以上。
发挥超大城市消费与资本优势,引导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向乡村流动。2025年计划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合作社30家,招商引资总额超500亿元。同步优化“惠农贷”等金融服务,破解农民融资难题。
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延包试点,支持新洲区申报整区试点;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深化林权、供销社等改革,释放土地资源潜力。
【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