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区区长舒基元表示,2025年,新洲区将紧紧围绕“三大战略”宏伟蓝图,以开局即冲刺的姿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全力以赴抓落实、提能效、抢开局,进一步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奋力实现一季度工业经济“开门红”。
精细服务企业,确保工业经济回升向好。加快构建以航天基地为引领的“一区三园多点”格局,加快问津工业园、汪集工业园、李集产业园和绿色船舶产业园、人力资源产业园等专业化园区建设。树立“亩均”导向,引导产业项目、重点企业向特色工业园区集聚发展,培育特色产业集群。聚焦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353”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支持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推动瑞银服饰二期技改、武船特种船艇扩产等达产达效。实施“强科技”行动,引育创新主体,新增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10家,支持企业承担国省市科技重大专项项目不少于3个,支持建设企业研发平台达到8家以上。力争一季度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工业投资22.5亿元,增速10%。
聚力建设星谷,着力打造千亿航天产业。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为核心,聚力建设“中国星谷”,打造千亿级航天全产业链集群。推动江汉众力航天航运零部件智能生产建设项目、赛美思高科项目、湖北省北斗CORS地基增强服务网升级项目等重点签约项目启动建设。推动通威智能饲料项目一季度基本完成主体结构施工,开展设备调试工作,顺利进入生产阶段。为陕西星邑项目、零重空间项目、遨天科技项目提供强有力的基金支持。
着眼政策落实,加大民营经济主体培育。围绕创新型企业育苗、工业企业“小进规”攻坚、专精特新培育壮大、优质企业融资上市等培育梯队,建立20家专精特新培育企业库,促进中小企业做多、做优、做大、做强;强化企业进规工作。深入推进工业“小进规”培育企业运行监测,建立50家小进规培育企业库,尽最大努力破解企业达产难、达规难等问题。
创新招引模式,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效益。探索建立招商线索分级分类服务制度,提高项目“存活率”和生命力。以国家商业航天基地建设为契机,构建覆盖全航天产业链布局。以武船为引领,围绕新能源船舶与海工装备等领域推进产业链招商。
谋定快动工作清单化 服务专员24小时在线
新洲区:“中国星谷”开局起势见精神
一季度是提振信心的关键、赢得竞争的关键、决胜全年的关键。
信心,在全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上攀升,多项基建竣工,年产300颗平板构型卫星的“追星梦”正在加速实现;信心,在武汉通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智能饲料厂建设项目现场涌动,服务专员24小时在线贴身服务,企业干劲更足;信心,在中交二航局科工(武汉)有限公司双柳生产基地的生产线上澎湃,智能化数字化转型让企业桥梁钢结构产品叫好又叫座。
开年以来,新洲区谋定快动、赶早抓前,将工作目标化、清单化、具体化。新洲区经济信息化和科技创新局主要负责人介绍,围绕“5+3+3”工业产业体系,以开局即冲刺的姿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只争朝夕的责任感,打好服务企业“组合拳”,齐力冲刺“开门红”,开创新洲二次创业新局面。
卫星制造进入“工业化”阶段
“造星工厂”加速迈向年产300颗平板构型卫星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成的火箭、卫星、磁电、行云四大产业园,让星、箭、云和航天材料齐聚“星谷一条街”。供图:沈雷平 叶东辉 吴毅
13日,位于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卫星产业园,全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现场一片繁忙。空间工程总体部副主任工艺师蔡定哉正在带队为卫星振动试验进行设备组装。
就在去年年底,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空间工程总体部武汉卫星产业园新建空间机电中心、科研配套保障中心、卫星测运控与应用中心项目圆满竣工,大批量卫星制造200余项装配工序、20余项测试与试验均可在这里一站式高质量完成。
“这意味着在‘中国星谷’,卫星能真正一站式研制。”空间工程总体部副总经理李艳彬介绍,总体部已经具备卫星核心部组件、单机产品自主研制和吨级以上大卫星总装集成测试的能力,更全面充分应对多型号单星研制生产、小批量试制生产、突发性大批量生产等挑战。
“我国多个卫星星座正加速组网建设,有了可批量化‘造星’的卫星智能生产线,才能满足快速组网对产能的庞大需求,同时降低卫星生产成本。”李艳彬介绍,该部自主研发的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应运而生。
据介绍,空间工程总体部在武汉卫星产业园规划建设的700平方米的卫星测运控与应用中心也已投用,滚动鼠标就能将太空中的卫星“拉”到眼前,轻松掌握卫星的空间坐标、飞行姿态等信息,将加速为武汉探索从“卫星数据生产”到“数据应用服务”全流程的商业模式。
“数字化”生产高档饲料
智能化标杆工厂冲刺下月投产
武汉通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智能饲料厂建设项目现场,一片繁忙景象。企业供图
13日,位于新洲区双柳街道的武汉通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智能饲料厂建设项目现场一片繁忙景象,工人们正在抓紧施工,奏响了新春里的奋进乐章。
通威股份作为绿色能源与绿色农业高效协同发展的大型民营科技型上市公司,拥有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的200余家分、子公司。
武汉通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建设年产40万吨智能饲料加工生产线及配套设施,依托智能工厂的建设,开展高档饲料的生产和销售、养殖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同时利用公司在大宗原料方面的优势开展大宗商品贸易业务。
“项目建设无断档,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紧锣密鼓推动项目建设。”武汉通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厂建设项目负责人高克伟说,春节期间,40多名工人一直坚守在岗位,忙于土建、室内设备安装施工等,正月初八左右又有80多位工人返岗,目前有180名工人在岗。
高克伟介绍,去年年中地块摘牌后,新洲区相关部门第一时间联系对接企业,基本实现企业“零”跑腿。政府相关部门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机制,24小时在线,为项目落地提供高效便捷的贴身服务。
高克伟表示,工人们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新一轮生产建设当中,确保今年3月底全面建成投产。该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以上,年贡献税收不低于1200万元。公司将集自动化、数字化和标准化的优势,打造华中片区甚至全国性的智能化标杆企业。
6个生产车间和4个装配场满负荷生产
中交二航局双柳基地为城市动脉挺起“脊梁”
中交二航局科工(武汉)有限公司双柳生产基地内,多条生产线火力全开。企业供图
13日,在中交二航局科工(武汉)有限公司双柳生产基地内,多条生产线火力全开,工人们干劲十足,开启了“满格”工作模式。今年,双柳生产基地承建的多项工程中,最重要的是江西昌南大桥钢箱梁制作和宁波象山港大桥钢梁制作。
其中,南昌市昌南大桥建成后将连接南昌国际陆港、小蓝经开区、姚湾码头等重要板块,进一步推动港口、产业、城市深度融合,宁波象山港大桥是国内首座市域(郊)铁路跨海大桥。这两个项目的钢结构总吨位达2万吨,计划于2025年5月完成厂内制造。当前,基地的6个生产车间和4个露天总拼场地已全部投入满负荷生产。
据双柳生产基地负责人陈斌说:“中交二航局参与建设了300多座跨江、跨海、跨高山峡谷的大桥,其中20多座被评为‘世界第一桥’。武汉双柳生产基地专精于桥梁钢结构产品的生产制造,是中交二航局桥梁钢结构生产制造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桥梁产业链强链补链的重要使命。”
中交二航局科工(武汉)有限公司于2013年落户位于新洲区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该基地作为钢结构智能制造基地,拥有自动板材预处理线、自动化下料生产线以及国内最先进的正交异型U肋生产线,具备年产10万吨钢结构桥梁的现代化生产能力。
陈斌表示,一方面基地加紧赶制订单,另一方面加速研发新型装备。目前,武汉双柳生产基地研发的多项智能装备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试。这些设备将被发往全国各地,投入各个超级工程建设现场,帮助工程更好、更快、更安全地刷新建设“进度条”。2025年,双柳生产基地将抢抓战略机遇,快速实现从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向智能化、数字化生产模式的转变,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通讯员武经宣 梁凯 陈静 陶小静)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