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高校多梅园,省博市博珍藏“梅瓶” ,探寻武汉梅花文化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5-02-17 20:56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元宵节后,东湖梅园梅花进入盛花期,红梅白梅竞放,暗香浮动,沁人心脾,来赏梅的市民络绎不绝。在东湖宾馆梅岭、武大梅园、首义广场、武昌白鹭街梅林、马鞍山森林公园梅山、汉阳龟山公园、青山公园、汉口竹叶海公园,梅花也竞相绽放,市民纷纷前往打卡,武汉最佳赏梅季已然来临。

  日前,长江日报记者深入东湖梅园、东湖宾馆、华中农业大学,请教梅花研究专家和文史专家,随他们走进武汉赏梅胜地,探寻武汉深厚的梅花文化底蕴。

  东湖梅园里的膜晕朱砂梅。

  诗仙李白在武昌借梅花抒怀

  “武汉梅花的花期,一般在1月底到3月上旬,现在2月中旬梅花开了将近一半,正是赏梅的好季节!”

  2月13日下午,记者走进东湖梅园,刚过检票口,已感受到梅花清香,暗香四溢。园内移步异景,梅花品种繁多,花色各异,争奇斗艳。游人徜徉其间,欢声笑语不断。东湖梅园高级工程师江润清带记者来到梅园的古梅园,眼前一株炒豆梅,树干粗大,白色花瓣让树冠如白色云彩,几位游客在树下打卡留影,树牌上标有树龄600年。

  东湖梅园高级工程师江润清向记者介绍树龄600年的炒豆梅。

  江润清告诉记者,东湖梅园创建于1956年,当初只是一个有多品种植物的苗圃,后来以研究培育梅花为主,成立了中国梅花(荷花)研究中心,面积也扩大到如今的800余亩,培育种植珍贵梅树品种320余个,种植梅树2万多株,是全世界梅花品种最大、最多、最全的梅花培育基地。

  可以这样说,东湖梅园与新中国成立后的武汉城市同步发展,多年来是武汉市民赏梅的首选目的地。来到梅园西侧的东湖湖岸,“太白梦梅”的雕塑景观出现在眼前,诗仙李白曾吟出“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江润清说,这首诗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李白作此诗的夸张手法,抒发了他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同时也表明李白在武昌是见过梅花、赏过梅的。

  东湖梅园中的“梅妻鹤子”雕塑。

  毛主席在东湖宾馆赏梅,让梅花成为武汉的象征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主席在《卜算子·咏梅》这首词中赞美了梅花在严酷环境中的美丽、积极和坚贞,以此鼓励大家直面困难,敢于战胜困难。毛主席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使得梅花在人民心中具有了更加特殊的地位,也为梅花受到武汉市民宠爱奠定了文化基础。

  游客在东湖宾馆毛泽东故居(“梅岭一号”)门前参观。

  东湖宾馆毛泽东故居陈列馆原馆长郑敏庭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卜算子·咏梅》不是在武汉写的,但毛主席在武汉的住所名为“梅岭一号”,每次到武汉,他总要对身边人说“到武汉去,还住梅岭”,可见毛主席对梅花的喜爱之深。1960年“梅岭一号”建成前,这个地名就名为梅岭,有一片梅树林。1953年2月到1974年10月,毛主席多次到武汉居住,都住东湖宾馆,在宾馆里的“梅岭一号”住的时间最长,常到梅岭散步、赏梅。

  离毛泽东故居(“梅岭一号”)门前不远的梅岭就有梅花绽放。

  2月14日中午,记者来到东湖宾馆“梅岭一号”,首先在梅岭礼堂门口见到一株腊梅。“梅岭一号”面向东湖一边,有数株红梅,红梅花正在开放。“梅岭一号”立有“毛泽东故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挂有“毛泽东故居陈列馆”门牌,这一侧的山坡上几个坡面梅树成林,红色、白色、粉色的梅花开得正盛,几条小径蜿蜒穿过梅树林,成为赏梅的最佳路径。

  几条小径蜿蜒穿过东湖宾馆梅岭。

  位于东湖宾馆梅岭的报春亭。

  武汉高校、省市博物馆,都与梅花结缘

  “梅花具有傲霜斗雪、凌寒绽开的风骨,在传统文化中,以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立志奋发的激励,这与武汉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以及武汉这座城市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特性相契合。”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教授包满珠于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林业大学读博士,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梅花研究泰斗陈俊愉,后在华中农业大学从事园林植物遗传育种研究40余年,重点研究梅花。

  华中农业大学30亩梅花实验基地。

  2月15日上午,长江日报记者在华农校园西北角一处30亩的梅花实验基地见到包满珠教授。一条小路贯穿梅林,这片梅林以白色梅花为主,间有粉色、红色梅花。走在路中,春色满园,梅香四溢,如入仙境。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教授包满珠在梅花实验基地和记者谈他心目中的武汉梅花文化。

  包教授告诉记者,梅花“傲霜斗雪、凌寒独放”的风骨,与武汉作为“江城”历经风雨、坚韧不拔的城市精神高度契合。此外,梅花在1月到2月期间开放,几乎是一枝独秀,具有“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的特性,也寓意着希望与新生,呼应了武汉在历史变迁中的蓬勃生命力。

  在武汉,梅花在20世纪80年代已深入人心。如今不仅武汉三镇大小公园、居民小区植有梅树,武汉重要江堤河岸、大小街道行道树、路口绿化带都种植有梅花树。武汉各大高校几乎都有一片梅林,如武汉大学就有梅园,这一叫法来自20世纪80年代,武汉大学绿化委员会在这片区域栽种了较多的梅花,因而衍生出了梅园这一称呼。在武大梅园的中心有着梅园的标志性的梅园小花园,其中一块石头上刻着大大的“梅”字,梅园多梅花,周围还有一圈石凳,不少梅园的同学都会早上来这里早读。

  在湖北省博物馆和武汉博物馆,分别收藏有一个元青花四爱图梅瓶,都是珍贵的镇馆之宝,瓶身上青釉画呈现四幅图,分别画着四个历史文人逸事: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林和靖爱梅鹤,周敦颐爱莲。

  湖北省博物馆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可见瓶身上的林和靖(林逋)爱梅鹤图。资料图

  北宋诗人林和靖本名林逋,林逋梅妻鹤子的故事在东湖梅园已有雕塑景观呈现,然而这么珍贵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何也与梅花盛放的武汉结缘?湖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曾攀2月14日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省博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2006年出土于湖北钟祥郢靖王墓,武汉博物馆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1987年由武汉市文物商店收购于民间。两件梅瓶都来自荆楚大地。

  武汉大学梅园。资料图

  (文图:记者万建辉 照片除注明出处外,均为万建辉拍摄)

  【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