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牢记嘱托 建成支点︱武汉固态电池冲刺年内量产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5-02-18 09:54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讯 2月17日上午9时许,位于武汉经开区军山新城的未来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武汉经开区未来院)中试基地内,固态电池中试产线全速运转。一群身穿蓝色防护服的年轻人正围着一块书本大小的电池进行安全性能测试。他们是华中科技大学郭新教授团队的研发人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正在为首款车规级固态电池的顺利量产下线做技术攻关。

  武汉经开区未来院中试基地,研发人员正在操作机械设备生产固态电池样品。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固态电池样品,兼具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和快速充电及成本可控等特点。”团队核心成员、华科大博士后李卓指着实验台上的电池介绍道。他说,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产业项目的过程令人着迷。“团队年轻人多,有冲劲,经常为了讨论技术方案而忘记时间,直到抬头望向窗外,才发现天已黑。”

  固态电池被誉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终极目标”,其产业化将极大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然而,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让许多人望而却步。郭新教授团队却选择了迎难而上,历时26年攻关固态锂/钠离子电池关键技术。

  瞄准产业需求搞中试,2022年6月,武汉经开区未来院应运而生,以未来技术项目为基础,从华中科技大学优势学科的科研成果中“优中选优”进行中试熟化。

  武汉经开区未来院固态电池中试产线。资料图

  郭新教授团队的固态锂/钠电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是首批入驻武汉经开区未来院中试基地的转化项目之一。在郭新教授看来,以市场需求拉动创新更显活力。得益于完善的中试产线,该项目即将迎来产业化。他介绍,前期仅用半年时间,项目团队就形成从研发、生产、测试验证到电池成品的全流程生产线,“比预计时间缩短了一半”。

  眼下,郭新教授创立的固态离子能源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再获资本市场青睐,已完成第二轮4000万元融资。“今年下半年,首款车规级固态电池将正式下线并启动上车验证。”郭新教授透露,公司计划扩增一条中试生产线,并建设电池测试实验室,打造车规级动力电池生产线。

  作为新型研发机构代表,武汉经开区未来院创立两年余,先后建成12条中试生产线,孵化成立9家产业化公司,其中2家公司估值过亿元,7家公司已入选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家获得种子“独角兽”备案。

  2月14日,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正式启动试运行工作。 通讯员李岿 摄

  距离武汉经开区未来院不远处,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武汉理工大学军山校区以及新型研发机构武汉中科先进院等创新载体密集布局。今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首批工程硕士研究生将入驻军山校区,大批青年人才正加速集聚军山新城。

  武汉经开区军山新城有关负责人表示,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资源,园区已构建起覆盖“基础研究—中试熟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下一步,筹划建设22平方公里环大学创新带,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技创新高地,为更多像郭新教授团队这样的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舞台。

  (王双双 范丽 蒋秋雨)

  【编辑:姚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