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天气晴好,以360°环形连接珞喻路、鲁磨路、虎泉街、民族大道、光谷步行街的光谷星河广场,人潮涌动。
去年年底,武汉地铁11号线二期、三期开通,光谷广场站成了2号线与11号线的换乘站。投用13年,这座光谷地区的第一座地铁站从最初大学生们的主战场,转身为通勤族们频繁穿梭的重要交通节点。
2017年9月30日,光谷广场站C出入口乘客排成长龙进站。地铁资料图
10多年前,地铁站前排长龙的多是大学生
田立萍,光谷广场站的值班站长,10多年前,还是一名普通的站务员。
回想起2012年底,2号线一期开通时的盛况,田立萍记忆犹新:“当时没有预料到,光谷广场站的日客流量就如同一匹黑马,一下冲到10万+,最高峰接近30万。”
田立萍说,那时候,光谷广场站挤满了高校大学生。每当开学季、寒暑假或是节假日来临,站厅和站台上全是青春洋溢的脸庞,他们背着各式各样的背包,拉着行李箱,排成一条条长龙,等待着进站乘车。
“大家伙儿进不了站,我们也很着急。”令田立萍印象深刻的是,2013年为了减轻站厅压力,车站在客流最大的C出入口建起了地铁首座站外售票厅。
开通7年间,光谷广场地铁站火爆的消息,常常占据各大媒体的头条位置。一张摄于2017年的老照片显示,学生们在光谷广场站C出入口前排着长龙,密密麻麻转了好几道弯。
“当时,光谷地区仅有一座地铁站,无论是前往街道口、广埠屯、江汉路,还是假期去火车站,我们都得先搭乘公交,再辗转到光谷广场站换乘。”在当时的大学生何倩看来,光谷广场地铁站就是一个通道,连接着广阔世界。
2018年,光谷广场站日均客流接近20万人次。
11号线光谷广场站,乘客多半是上班族。 记者陶常宁 摄
毕业后留汉住南湖,现在到光谷通勤只要半小时
2019年,2号线南延线开通,地铁向东延伸至光谷核心区域,经过华中科技大学、光谷大道、金融港北、佛祖岭,并在武汉东站和11号线一期实现换乘,光谷广场站客流压力瞬间释放。
2月19日一早,当记者再次踏入这座人潮如织的车站时,发现站厅内已经换上了另一番景象:宽敞明亮的空间里,井然有序地行走着打扮时尚、神色匆匆的通勤族。
大学毕业留在武汉工作的何倩就是其中的一员。
何倩学的英语专业,大学毕业后在光谷找到一份翻译工作,后来她成家,落户南湖,每天依然要从光谷广场地铁站进出。不同的是,现在的她已无需再携带沉重的行李,也没有了排队等待的焦虑。
每天清晨8时许,何倩从南湖瑞安街骑一辆共享单车到武昌站东广场,乘坐11号线到关山大道,可以保证8时30分到单位。她感慨道:“半个小时,从南湖到光谷,以前想都不敢想。”
2月19日,地铁光谷广场站,乘客在2号线与11号线之间换乘,客流平稳有序。 记者陶常宁 摄
光谷广场站日均客流达7万,通勤乘客约占八成
每天,数以万计的年轻身影在光谷广场地铁站穿梭。
在光谷广场地铁站工作12年的梅晶见证了客流结构的变化。从最初的“背包族”——那些怀揣梦想、初来乍到的大学生,到如今占比日益增多的“通勤族”——像何倩这样每日往返于家与光谷之间的年轻人,地铁站内始终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与朝气。
近些年,随着光谷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产业吸引力不断释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此创业、就业。
小伙子陈柯去年成功应聘到光谷的一家高新企业。他住在白沙洲,每天早上,陈柯准时在光霞站搭乘5号线,然后在紫阳湖站换乘11号线,一路向光谷五路进发。
目前光谷区域的地铁线路共3条,车站达到28座,日均客流合计接近40万乘次。其中,光谷广场站的日均客流达到7万,通勤乘客约占八成。
对于还在求学的大学生来说,随着2号线南延线、11号线、19号线陆续开通,他们的出行也有了更多选择。
(长江日报记者陶常宁 通讯员李丹 产启斗)
【编辑:姚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