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寻访武汉AI新势力 | 为了做好机器人,他学起解剖学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5-02-25 18:36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2月25日,长江日报记者走进湖北青创园(光谷)大楼内的灏存科技,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一群年轻人的日常工作就是围在一起,戴着数据手套隔空操控机械臂倒水,或穿着全身动作捕捉设备,在虚拟世界里“大杀四方”。就连午饭时间,这里都是热闹非凡,楼上楼下、隔壁企业的员工端着饭盒纷纷赶来“打卡”,争相体验这些最新研发的“黑科技”。

  技术人员展示自研的人工智能动态捕捉设备。 记者高勇 摄

  200平方米的办公区域,没有传统的格子间,只有二十来名员工,大部分空间被各种前沿科技装备占据——穿戴设备、VR眼镜、竖立显示屏……

  “我们这儿不像办公室,倒像个科技游乐场。”灏存科技的CEO熊鹏航笑着说道。这位35岁的海归创业者,正是这股创新浪潮的推动者之一。

  2016年,熊鹏航制作出了第一代数据手套,一针一线手工缝制,在布料上固定传感器和自己设计的电路板。彼时,他将人工智能融入机器触觉方向,一切从零开始。2017年,他从法国只身回国创业,“我们坚信,中国才是实现梦想的舞台”。

  “创业需要一点奋不顾身的勇气。”熊鹏航说,但勇气之外,更需要技术。在他的办公桌上,始终放着一本解剖学书籍,团队从基础科研做起,跨学科攻克难题,将生物仿生学、人体工学转化为计算机可理解的算法。

  灏存科技设计人员戴着人工智能数据手套进行人形机器人动作训练。记者高勇 摄

  最初的挑战来自硬件。“市面上找不到理想的传感器,就自己做。”他带着团队遍寻全球供应商,从美国、德国到日本,买回来上百种传感器,反复测试误差、精度、功耗和稳定性。创业初期,他甚至在自家杂物房里埋头研发了6个月。直到拿到共青团湖北省委提供的第一间办公室,这支当时仅有3人的创业团队才有了正式的落脚点。

  经过7年发展,公司自主研发的肢体动作识别技术已迭代至第十代,并掌握40余项专利技术,跻身全球仅9家“成熟玩家”之列。

  “我们现在每个月、每个季度都有新进展,始终走在技术前沿。”28岁的帅东琴加入公司不到2年,她切身感受到研发团队的创新活力,与公司一同成长、不断突破。如今,团队已扩展至20余人,平均年龄仅27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科技创新,在创业的道路上并肩前行。

   灏存科技设计人员通过人形机器人运动神经中枢系统对机器人手臂进行动作训练。记者高勇 摄

  熊鹏航坦言,光谷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地,创新氛围浓厚,扶持力度也很大。“我们很少主动向政府申请支持,但该有的政策从未缺席,甚至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都给予了关键支持。”去年,公司承担了武汉市人形机器人重点研发课题——人形机器人运动神经中枢(小脑)研发,同时深度参与“荆楚一号”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技术攻关。

  “荆楚一号”是国内少有的采用直线关节驱动方案的人形机器人,具备长续航、稳定行走、站立能力,并搭载20个自由度仿生头部和高灵敏度电子皮肤,能够实现视、听、触等多模态交互。

  灏存科技设计人员戴着人工智能数据手套,通过人形机器人运动神经中枢系统进行动作展示。 记者高勇 摄

  灏存科技通过穿戴式肢体识别设备,精准捕捉、训练、采集人体动作数据,让机器人的全身都和人一样自然流畅地“动起来”。“任何关节活动0.001度的变化,都能在3毫秒内反馈给远端机器人。”帅东琴补充道。

  “我们正处于人工智能时代的起点,世界将变得更加赛博朋克。”熊鹏航的日程比创业时期更忙碌,平均一个月要出差两周以上,总是搭乘最早班出发,最晚班返汉。与之相对的是,公司已与国内多家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知名高校及核心研究机构建立合作,一同推进国产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发展。

  (长江日报记者汪甦)

  【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