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盆一景一乾坤,一梅一石一天地。梅花盛开中,众多赏梅客“奔赴”东湖梅园时,发现了园内一枝春馆中有另一片天地——近百盆梅花写意盆景、艺术插花留白分布馆内,每一盆都各具特色。
这一以梅为魂、以景抒情的艺术形式,自20世纪80年代从东湖发轫,历经四十余载匠心传承,已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一张文化名片,几日前在无锡梅园举办的第十九届中国梅花蜡梅展上,东湖梅花园艺作品斩获一项特金奖、四项金奖。
第十九届中国梅花蜡梅展上,东湖园林人创作的梅花园艺作品获金奖。江润清 摄
起源:灵感源自中国画,40年前写意梅花全国首创
1987年,北京宣武艺园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梅花蜡梅展览会上,一组来自武汉东湖的盆景作品惊艳全场:虬曲的梅桩含苞待放,嶙峋的山石衬以青苔,松竹为邻、香草点缀,宛若一幅立体的水墨画卷。这便是中国梅花写意盆景的首次公开亮相。
“传统梅桩多为单株孤赏,而我们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融入盆景,用组合造景传递诗情。”已退休的大城工匠、原东湖磨山梅园高级技师、参加首届中国梅花蜡梅展的创作团队成员张善庭回忆。彼时,东湖园林人受国画“留白”“虚实”等美学启发,突破单一梅桩的局限,首创以梅为主景,辅以松竹、山石、亭台的“写意盆景”,开创了中国梅花艺术的新流派。
东湖梅园一枝春馆内,一系列梅花写意盆景正在展出。记者何晓刚 摄
选材之精、布局之妙、养护之艰,梅花写意盆景的创作,是艺术与技术的双重修炼。张善庭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相较于其他盆景,梅花更娇贵,盆栽需“三分做景,七分养功”:“20个世纪70年代,我到东湖参加工作,光学习梅花养护就学了整整四年,每年365天一天不落做养护笔记,了解梅花习性,是做盆景的基础。”
一枝春馆内一大型梅花写意地景于21世纪初种下,如今梅花已从小桩长成大树。记者何晓刚 摄
其次就是学习做景了,需讲究“主次分明、动静相生”,要花功夫在工作之余去研究诗画、学习丛林盆景美学,如主材多选用花苞饱满的中小型梅桩,不同梅花品种相互点缀,但要保持花期一致,且高矮疏密均需考虑审美;配景的松竹需与梅韵相契,山石纹理需浑然一体,甚至池杉气生根的形态也需如“峰峦叠嶂”等,“我们要把梅花的精神在小小的盆景中展示出来,就如同提笔作画一样,造景前,甚至在培养梅桩之初,脑海里就要想好画面和意境了”。
梅花桩景茁壮生长在岩石及少量土壤间,极大考验造景者对梅花养护的熟练度。记者何晓刚 摄
传承:年年相约,他们专注梅花“方寸小事”
“从20个世纪80年代首创梅花写意盆景起,这项技艺在上一辈人的慢慢指导下逐年传承。”中国梅花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江润清介绍,不仅是磨山景区,东湖各大景区、单位的园林人每年都会在梅花绽放的季节,来一场“技艺切磋”。一如往常,今年东湖梅园内的梅花蜡梅盆景展如约举行,近百盆精心雕琢的写意盆景、艺术插花,吸引市民游客驻足流连。
游客们在东湖梅园内拍摄梅花写意盆景。记者何晓刚 摄
走进东湖梅园一枝春馆内,迎面而来的是一个颇有艺术气息的梅花地景,名为《力挽春回》,江润清对长江日报记者说,“写意盆景的魅力就在于,你可以想象它是山峦起伏,也可以想象它是枯木逢春,不受限制”。除此之外,一盆盆精致的写意盆景无一重复,有以池杉气根打造成山景、红梅绝壁绽放的《山川绵延芳悠悠》,有好似水墨留白的《繁红映碧湾》等,“一盆一世界”的东方美学意境令人目不暇接,《影落寒江》《唤春回》《江南春晓》等颇具诗意的名字点缀,更显得整个馆内文气十足。
早晨微微下雨,游客正撑伞游园打卡梅花地景《力挽春回》。记者何晓刚 摄
作为首创技艺,梅花写意盆景的传承充满挑战。“年轻人需先学三年养护,再练布局,还要懂点艺术。”江润清介绍,自20个世纪80年代起,每一位来到他们团队的园林人,都会在前辈的帮助下,学习这门技艺,目的就是想让这种承载着梅花精神的盆景艺术得以传承。在一批批东湖园林人的接力下,这项起源于东湖的艺术,不断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历届全国梅展上,东湖作品从未缺席,且屡获“金奖”,颇具中国画气质的写意地景盆景被多地效仿,在刚刚举办的2025年第十九届中国梅花蜡梅展上,东湖再次包揽室外景点展金奖,并在梅花蜡梅桩景展项目类、梅花蜡梅插花展项目类中一举斩获四项金奖。
梅花艺术插花正在创作中,该作品获第十九届中国梅花蜡梅展金奖。江润清 摄
江润清介绍,为了将这门手艺“留下来”,东湖风景区面向全区职工开展劳动技能竞赛,一方面丰富职工的生活,另一方面也鼓励职工传承园林技艺,参赛作品均自由命题、自由创作,“每年都能有数十个较为优良的艺术盆景诞生,但目前最年轻的专业园林技师也已年过40岁,这门手艺很苦、很累,如果有更多年轻力量愿意沉下心来研究,这份技艺才能一直传下去”。
(记者晋晓慧 通讯员何宇炀 赵丽 邹卉)
【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