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马上要签一笔500万元的订单。”2月25日,武汉华动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动智造)创始人王如意兴奋地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公司未满周岁,但成长速度让创业团队自己都感到惊讶。
华动智造团队开展介质冷却永磁直驱泵的技术研究。
“如果没有洪山区‘先投后股’为我们注资200万元,我们的第一笔订单可能都要黄。”回忆起公司去年刚成立时的困境,王如意有点后怕。
2018年,王如意从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离职后,从北京来武汉理工大学就读博士。其间,他利用以前积累的开发经验,历时4年研发出介质冷却永磁直驱集成泵组的原理样机。用于船舶的这种设备,可降低成本,体积也更小。
去年5月,团队带着样机去外地生产线试用时,与一家外地客户签下一笔180万元的订单,回汉后,王如意与3名同事创办华动智造。
订单有了,新公司却面临设备和原材料采购的资金缺口。“我们几个人把‘家底’翻遍了只凑到200万元,加上争取到的国家科研项目经费等其他资金,还是不够。”王如意说。
华动智造团队开展介质冷却永磁直驱泵的技术研究。
由于项目刚刚启动,市场化资本也不愿投、不敢投,有的虽有投资意向,但提出的入股、对赌等附加条件,这个初创团队不敢接受。
去年9月,洪山区在全省政府层面率先推出“先投后股”改革给这个团队带来转机:由政府先拿出财政资金以项目资助的形式投入初创科技企业,该企业若5年内实现市场化融资或营收达到3000万元,这笔资金就转为股权,如果未达转股条件,这笔资金无需企业偿还。
3个月后,经过高校、产业、投资、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专家两轮评审、尽职调查后,王如意团队的项目成为洪山区“先投后股”首批支持的13个项目之一,在获得200万元项目资金后,华动智造购买了设备和原材料,首笔订单得以顺利交付。
“‘先投后股’除了为我们提供资金,专家团队对公司产品技术路径以及商业模式予以指导,以及政府‘背书’,也提高了团队的发展信心和底气。”王如意回忆,项目公示一个星期后,这笔钱就迅速到账了,“之后,洪山区还给我们对接了场地、投资、创投大会等资源,让团队找对市场方向”。
目前,洪山区已拿出了2200万元资金资助了华动智造等首批13个初创团队,涉及生命大健康、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与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关键领域,其中有4家企业创办不足1年。
华动智造团队对产品性能进行实验。
武汉洪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第二批“先投后股”项目现已进入第二轮专家评审阶段,新一批征集的项目中,包括不少在国内崭露头角的优质项目,“我们关注全国成长性好的项目,区级财政支持力度理论上不设上限。政府先投并非简单一投了之,更重要的是与企业做好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伙人’角色”。
对这些从“娃娃”抓起的早期项目,洪山区会帮助企业系统梳理对接融资、知识产权、人力等资源,通过后续基金体系的接力投资,助力初创企业一步步成长壮大。
“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只有落到产业上,才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洪山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洪山区将通过“先投后股”改革把“好种子”留在身边,就地就近完成科技创新与主导产业深度融合,助力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建设。
(长江日报记者王东方 栾嘉雯 通讯员赵浩宇)
【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