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14日讯3月14日,位于武汉经开区的武汉龙点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点睛”)内,龙点睛穿刺手术机器人仿佛从科幻电影里跳出来——银灰色的机械臂泛着冷冽的光,末端悬着一根细如发丝的消融针,针尖微微反射着手术室的无影灯,像是蓄势待发的狙击手。
工作人员正在演示龙点睛AI手术机器人。长江日报记者 徐丹 摄
机械臂旁是一块实时跳动的导航屏幕,三维重建的肺部影像在屏幕上旋转、放大,血管和结节被染成荧光色。机器人底座与CT机无缝对接,患者躺上扫描床的瞬间,数据便如潮水般涌入系统。短短几秒,屏幕上生成患者肺部的3D全息地图,黄色标记的高危结节、红色勾勒的血管网络一目了然,手术规划方案赫然呈现。
一旁的工作人员只需要轻点鼠标,机械臂便像自动驾驶般精准移动,亚毫米级(即0.1~1毫米)的误差连医生最稳的手也望尘莫及——“呼吸造成的位移?不存在的,AI算法早就算好了补偿轨迹。”传统穿刺要调针N次?这款机器人直接“开挂”,术中只需三次CT扫描:首次定位、二次确认、三次收工。
机械臂沿着规划路径“一针到底”,从皮肤到病灶“直捣黄龙”,肺结节消融手术最快仅用3分钟,比点杯奶茶还快,患者皮肤上留下一个小针眼。有医生调侃:“以前做穿刺像在迷宫摸黑,现在全都‘无所遁形’!”
龙点睛AI手术机器人已在医院完成了500多例临床试验。通讯员供图
这样的AI手术机器人是什么样的团队做出来的?当日,记者带着好奇探访了龙点睛团队,结果大部分员工并不在办公室,他们正分别驻守在各大医院与医生进行深入联合研发,这也是他们工作的常态。
一间不算大的办公室里,其余十几名员工有人正对着肺部组织的医疗影像进行数据标注,有人则在调试算法代码。办公室里没有西装革履,也没有打卡机,只有拖鞋、咖啡和偶尔爆发的笑声。
算法工程师刘飞趿拉着人字拖,脚趾跟着代码节奏一翘一翘,屏幕蓝光在他黑框眼镜上投出流动的“代码瀑布”,手边半杯冰美式凝着水珠。“我们这儿很随意,穿拖鞋上班是常态。”刘飞说,老板思想很开放,团队氛围特别好,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中,往往能激发他们很多奇思妙想。
作为推想医疗旗下企业,龙点睛研发团队是一支30余人的复合型“特种部队”,总经理刘群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医学经验。副总经理吴双是“90后”,计算机专业法国留学,后对医学进行深入学习。其余成员分别来自医疗专业、计算机学、生物医学工程、材料学等各个领域。
探访龙点睛的研发团队。长江日报记者 徐丹 摄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疾病早筛、精准诊断到精准治疗。”吴双告诉记者,这款手术机器人正是借助磁导航与AI智能化技术实现精准治疗,有效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
据悉,这款手术机器人目前主要应用于胸肺与肝脏领域的穿刺手术,已在湖南湘雅、浙江邵逸夫等知名三甲医院完成了500多例临床试验,成功率达100%。去年,公司携手武汉同济医院医生团队共同申请了湖北省技术创新计划项目中高端医疗装备技术创新专项并获得批准,已启动临床和科研验证工作。
“我们已与武汉市卫健委已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将共同推动智慧医疗设施升级、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等工作。”推想医疗创始人兼董事长陈宽介绍,也许不久后人工智能手术机器人就会在武汉各大医院“持证上岗”。
近期,公司研发取得阶段性进展,相关资质认证申请已进入审核阶段。未来,产品线将进一步拓展至泌尿外科及腔镜手术等临床应用领域。
(长江日报记者徐丹 通讯员杨小峰 黄超)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