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寻访武汉AI新势力︱武汉博士后团队勇闯智能航运无人区,让船舶像智能汽车一样停泊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5-03-19 20:16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19日讯(记者汪甦)3月19日,记者走进武昌和平大道的一间办公室,三块巨大的屏幕环绕着模拟驾驶舱,波光粼粼的江面仿佛触手可及。屏幕上,一艘模拟船舶缓缓驶过长江航道,系统自动调整航向,精准避开浮标和来往船只,最终稳稳停泊。整个过程无需人为干预,就像智能汽车的自动泊车一样流畅。

  范亮指导团队成员操控系统。

  这套由武汉物信网联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武汉理工大学研发的新一代航运系统综合服务平台——“智控安航”,赋予船舶“眼睛”和“大脑”,使其具备自主航行、动态避障、智能停泊等能力。

  “这不是游戏,而是未来航运的关键技术。”40岁的邵世维和34岁的范亮,都是武汉大学博士,曾从事博士后研究,长期深耕智能航运领域。2019年,邵世维辞去稳定的公务员工作,与师弟范亮联合创办物信网联。

  智能汽车已驶上公路,智能船舶呢?范亮告诉记者,与自动驾驶汽车相比,船舶自动驾驶的研发难度“直接跳了好几级”。海上没有固定的道路,航行环境复杂多变——风浪、洋流、台风、潮汐,甚至浮冰和漂浮物……智能船舶必须像经验丰富的船长一样,实时判断环境并作出精准决策。

  “船舶不像汽车,想停就停。”范亮解释,“水上航行,要么抛锚固定,要么随波逐流,这对智能系统的计算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

  他介绍,智能船舶涵盖智能航行、智能机舱、智能船体、智能能效等多个系统,其复杂程度远超普通船舶。

  操控平台。

  面对这一挑战,他们选择循序渐进——先在内河试验,再拓展到近海,最终驶向深海。“武汉的江河湖泊我们几乎都跑遍了,全国的大江大河也走了不少。”邵世维说,公司专门设在了武昌江滩边的一栋写字楼里,每天推开窗,就是滚滚长江。“研发智能船舶,必须不断下水测试,离江近一点,实验更方便。”

  内河航行是最具挑战性的部分。目前,团队已在长江、汉江、东湖等水域进行多轮测试,收集了大量船舶信息和水文数据,为智能船舶的自主决策提供支持。邵世维说,“内河环境复杂,不仅要过桥、过船闸,还要时刻注意避免撞到岸上或其他船只。”

  “不把模拟船‘沉’个十几二十条,数据就不够真实。”邵世维笑着说,团队主动进行船舶碰撞实验,以测试系统的极限。此外,水上长期没有稳定信号,他们通过算法优化,进行数据降噪和深度计算处理,以保证智能船舶能在复杂环境中快速响应。

  邵世维笑称“每天推开窗,就是滚滚长江。”。记者汪甦摄

  据了解,目前全球90%以上的智能航运技术长期被欧美国家垄断。中国要想在这一领域实现突破,必须掌握核心技术。“智控安航”平台融合“船—港—货、人—机—环境”数据,结合BIM、GIS、雷达、视频AI、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实现船舶、港口、航道、海事的协同作业。

  “可以理解为,整个航运体系装上了智慧大脑。”邵世维介绍,目前,广东韶关北江航道和多个港口正在进行该平台数字化升级,航运管理效率大幅提升,国产智能航运系统正逐步实现自主可控。

  记者注意到,从成立之初的几人团队,物信网联已发展到如今30人的科研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许多成员并非传统的船舶工程师,而是来自遥感、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正用AI和大数据,为航运业带来智能化和安全化升级。

  “这条路还很长,但我们愿意一直走下去。”邵世维坚定地说。

  【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