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朋友圈”在一条马路上集聚
——江城春潮经济观察④
3月26日,在武汉经开区华中智谷园区,鉴智机器人工程师小王上班第一件事,就是走路到对面的岚图汽车研发中心“串门”。作为岚图智能驾驶核心供应商,两家企业门对门、窗对窗的距离,让技术团队实现了“零时差”协同开发。
这样“跨条马路搞配套”的场景,正是武汉汽车产业链重塑的缩影。一张覆盖300多家企业的产业链图谱,正在把全球汽车产业的“邻里关系”搬进武汉车间。
“过去选厂址看地价,现在选邻居看配套。”武汉经开区投促局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分局负责人说,如今,他到哪里都带着一幅产业地图,地图上企业位置、用地性质、生活配套、道路交通情况一目了然。
前不久,招商团队去江苏丹阳招商,正是通过这样一张产业地图成功吸引林泉汽车。
林泉汽车是国内汽车零部件头部企业,服务东风、小鹏、一汽等多家主流车企。就在拿来的这张产业地图上,林泉汽车负责人一眼相中了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这里紧邻路特斯、小鹏,和东风也相隔不远。
很快,双方达成合作,林泉汽车投资5亿元在此建设汽车零部件智造基地。
物理距离近,创新距离更近,这样的故事还有不少。
武汉经开区莲花汽车全球智能工厂。
莲花跑车,从武汉经开区莲花汽车全球智能工厂下线后,驶向全球市场。它的“身后”是武汉爱机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后者是全球汽车冲压技术头部企业日本爱机集团在武汉布局的第三家汽车零配件制造工厂,两家企业仅一墙之隔。
法雷奥武汉研发公司,离岚图汽车车程只有十几分钟,两家企业从岚图梦想家开始合作,研发人员经常随时去现场调试,因为“直接沟通效率更高”。这家扎根武汉做车灯的法资企业,三十年来三次扩容,近年又把全球最大研发中心落地武汉。法雷奥照明系统中国区总裁张锋表示:“还会继续加大投资、扩大产能。”
而就在几年前,新能源车企还曾面临尴尬。
“一辆车30%的零部件需跨省采购,电机来自长三角、电池包从珠三角‘加急空运’,车机系统需北上协调。”某新能源车企采购总监回忆道。
“缺一个零部件,就组装不起一辆车。”武汉经开区马上组织调研专班,调研过程中发现,辖区内的整车企业采购时会面临发动机、变速箱、座椅等“大件”都有,但一些像控制器这样的“小件”零部件缺失的问题。
很快,针对这些汽车产业链短板,市区联动整理出一个有着300多家企业的产业链图谱,并在7大城市布局招商专班,拿着图谱一家家上门招商。
这一举措,被称作武汉经开区的“零部件产业发展”行动。
位于武汉经开区的东软软件园。
也是在此之后,武汉经开区年均导入30余家产业链配套企业。不仅是硬件,还包括东软集团、科大讯飞等软件头部企业。
长江日报记者梳理看到,去年到现在,就招引了采埃孚基础制动、安波福高压连接器、奥特佳、嘉晨等汽车产业链项目53个。
就在本月,全球排名前三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采埃孚LIFETEC首席运营官到访武汉经开区,洽谈深化合作;一天前,全球最大的独立发动机制造商康明斯在位于武汉经开区的东亚研发中心发布50个着眼零碳战略的行动项,覆盖研发、技术创新、生产运营减碳及社区合作等多个领域。
如今,武汉经开区汽车零整比由0.39∶1提升到0.68∶1,已经形成半径50公里的“两小时供应链圈”。
关键零部件企业的引入,为车企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新动能。
路特斯集团CEO冯擎峰说:“目前,多家武汉汽车零部件企业不仅在投产之初就进入了路特斯的供应链,也进入了工厂间的‘创新链’,零部件企业跨领域的创新对路特斯全球智能工厂起到了良好的赋能作用。”
翻开岚图汽车的“朋友圈”,41%的供应链近地化率背后,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卡点不断被突破。“岚图与超过300家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岚图汽车CEO卢放介绍。
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 长江日报记者 史伟 摄
来到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东风大道两侧绵延13公里的汽车产业带上,看得见的是每天118秒下线一辆的岚图新车,看不见的还有工作间里、咖啡杯旁诞生的下一个行业标准。当产业链变成创新链,武汉正在重绘世界汽车产业的“邻里半径”。
(长江日报记者徐丹)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