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18日讯 “砌筑焦炉,我的目标是误差零毫米。”
“盾构机零件合格率提升至100%,我为‘大国重器’车好每一个零件。”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报告厅内掌声如潮。两位身着工装的技能大师稳步登台:身穿蓝色工装的是中国一冶砌筑工吴春桥,也是武汉市唯一一位大国工匠培育对象;身穿橙色工服的是湖北省劳模陈汉龙,他是中铁科工集团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重型装备厂机加车间班长。当主持人介绍他们获得的荣誉时,台下00后学子们眼中闪烁着憧憬和崇拜。
中国一冶砌筑工吴春桥分享从学徒到工匠的人生经历。长江日报记者 刘克取 摄
“1989年,17岁的我入职中国一冶,在后勤木工岗位上为砌筑一线做些辅助工作,1999年,忘掉十年的木工工作经验,从零做起,我以学徒身份学习冶金炉建造技术。”吴春桥这辈子与上万吨耐火砖“打交道”,没想到刚开始,他也彷徨过。
砌筑一座焦炉需要用到600多种形态不一的耐火砖,每一种砖型,根据不同的砌筑要求和部位,砌筑手法都不一样。砌筑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冶金炉的工作质效,对筑炉工的技能要求高、责任重大。
“中国梦·劳动美——勇当支点建设主力军”主题思政课走进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长江日报记者 刘克取 摄
吴春桥凭着一股钻劲,下苦功夫、下笨功夫,熟练掌握了各种炉型的施工方法,总结出了一套质量高、速度快的实操工艺,可以根据不同天气、不同季节、不同地域、不同原材料,制定不同的砌筑方案,选择最适合的砌筑手法。
凭借精湛的技法,吴春桥获得了“毫米级”砌筑大师的美誉,砌筑的墙体成了施工中的标杆。2022年,他获评“湖北工匠”,去年入选首届大国工匠的培育对象,在清华大学参加大国工匠人才培训。
陈汉龙正在发言,学生们听得入神。长江日报记者 刘克取 摄
陈汉龙是“90后”,在车床装配领域是个“老师傅”,2010年,陈汉龙从中专数控车床专业毕业,进入中铁科工从装配工做起。
“我是党员,是班长,车间的所有工作都要带头上。”在工作中,陈汉龙不满足于“完成工作”,他的目标是“提高零件合格率,提高人工效率”。为此,每天完成生产任务后,陈汉龙就带着团队用废弃零件做实验。经过长达一年的尝试,陈汉龙成功带领团队将该零件的生产周期从5至7天缩短至3天,成本降低60%以上。
扎根一线15年,陈汉龙累计为企业节约资金上千万元,经他优化工艺后,零件合格率从80%提升到100%。
思政课结束后,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陈啸特意上前向劳模工匠请教。长江日报记者 刘克取 摄
“吴大师把每块砖的误差控制在毫米级,陈班长带领团队让零件合格率100%,这让我真正明白‘精益求精’不是口号而是使命。”听完武汉职工“大思政课”,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专业学生陈啸还特意上前求教。陈啸表示,作为“00后”,要把工匠精神刻进实操里,乐业好学,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武汉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建立“劳模工匠讲师库”,持续开展“思政课堂进企业”“工匠导师进校园”系列活动,构建“校会企”协同育人新模式,让劳动教育成为“大思政课”的重要实践载体。
本次活动由武汉市总工会主办,江夏区总工会与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承办。
(长江日报记者刘克取 实习生王昱麟 通讯员马莉莉 贺鹏)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