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莺仅仅通过形态特征是很难分辨的,需要有鸣叫声做辅助。”4月20日,第14届武汉高校观鸟赛的鸟种审核环节,大家对一种鸟儿产生争议,一位皮肤黝黑、身形消瘦的男子“一锤定音”。
他叫代瀚,今年41岁,曾是奔波于水产市场的货车司机,却卖掉相伴多年的货车,用脚步和镜头丈量湿地的生命力。五年沉淀,他跨界逆袭,成为记录586种鸟类、发现2个武汉鸟类新记录的“生态守护人”。
代瀚。受访者供图
放下方向盘,举起望远镜
代瀚的过去与生态没什么关联。十多年里,他驾驶货车运送水产,练就了一身辨识鱼类的本领,却未曾想过这份技能会为他的“自然之路”埋下伏笔。
2020年初,在观看了几节鸟类知识网络讲座后,他尝试着走进附近的公园。
“就在这个普通公园的树梢间,居然藏着数十种鸟类。”那一刹那,他感觉到自然的神奇——原来身边处处是生命!
“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只要钻研进去,它们都特别有趣。”从此,握着方向盘的手,握起了观鸟望远镜。
“最初连喜鹊和灰喜鹊都傻傻分不清。”代瀚指着手机里密密麻麻的观鸟记录笑着说。
水平不足,就勤跑勤看。他几乎走遍了武汉的每一个可以观鸟的山头、湿地和城市小游园。一旦发现不认识的鸟儿,他就翻书。这几年,他购买鸟类书籍近百本、花了好几千元。
他也不断往全国各地跑,将观鸟作为“新职业”。他先后获得洞庭湖观鸟赛、龙州观鸟赛、南岭观鸟赛等多个观鸟比赛奖项。
其他生态爱好者都惊叹他的成长速度。“在武汉,你随手指着一只鸟,他都能告诉你这是什么鸟。你想看什么鸟,代瀚都能带你找到。”
领他入门的刘康福老师对他赞叹不已:“他做事情积极、认真,能吃苦。”
代瀚(左一)在观鸟。受访者供图
成为第426号和第433号鸟类的记录者
2021年5月2日,代瀚在江夏八分山蹲守7小时,“看到一只色彩艳丽的鸟儿飞过、停在枝头上时,心跳得比啄木鸟还急”。
2022年3月6日,他在黄陂素山寺森林公园蹲守,突然,一只灰褐色的鸟掠过他的镜头,他下意识按下快门。
经专家确认,它们分别是大拟啄木鸟、褐灰雀,这是武汉第426号和第433号鸟类新记录。
翻开他的电子相册,鹊鸲的晨鸣、蓝翡翠的掠影……每个物种的生态留影里都凝结着他的坚守。
“有一些鸟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有一些只有在冬天才能看到,有一些只有在春秋才能看到。”只要谈起鸟儿,习惯沉默的他就滔滔不绝。
他将妻子潘惠清和孩子带入自然,将野外变成“全家总动员”的自然课堂。两个孩子从小跟着他辨认昆虫、小鸟。“这是斜纹夜蛾,这是饰纹姬蛙。”小家伙眼神明亮、张口即来。
“希望他们长大后还能见到我今天记录的所有生命。”代瀚轻轻一笑。
有一次,代瀚跟着几个小伙伴到青海观鸟,来回花了21天。
妻子很理解丈夫的这种“痴迷”:“以前他总是闷闷不乐,现在做这些,人也变得开朗,我也跟着认识很多鸟儿,值了!”
在全国范围内,他记录的鸟种从零跃升至586种。
青头潜鸭。代瀚摄
又当上生物多样性调查员
近几年,除了记录鸟类,他又开始了昆虫与蝴蝶的观察记录。
他家附近有一个武汉国际风情园,这片大约1500亩的区域成为他的生态观察“私享地”。这里植被丰富,人工干扰少,为各种昆虫提供了很好的庇护,这些昆虫又吸引众多鸟类前来,由此自发形成一个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生态链”。
在这里,代瀚记录到各种动物800余种,其中鸟类104种、蛾类180余种。
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其中一些蛾类的鳞翅仿佛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比如,鬼脸天蛾,背部自带鬼脸形斑纹;丽绿刺蛾,它的幼虫就是大家偶尔碰到就辣得跳的“洋辣子”;二红猎夜蛾,很像一架涂上红、黄色彩的战斗机。
“每个物种都是生态拼图的一块。”目前,他共记录昆虫2000余种。
从去年开始,他的镜头对准了蝴蝶,为武汉的78种蝴蝶留下“生态影像”。
乱云矍眼蝶是他和蝶友在黄陂一处山地发现的,刷新了武汉蝴蝶新记录。
最近,他在武汉一处山地发现了金裳凤蝶,是国家二级保护物种,身披“黄袍”如同一位灵秀的蝶中仙子。
他很乐意更多生物“被看到”,“只有看到,才有可能列入保护名录”。
因为专业知识丰富,代瀚也多次受邀作为生物多样性调查员参与国内多个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以前觉得保护生态很遥远,现在发现每个人都能成为生态守护人”。
(长江日报记者金文兵)
【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