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全国劳动模范薛敬宇,突破“工业母机”桎梏,“差不多”从来不是选项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5-05-01 14:56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如今,乘坐高铁行驶在中国大地上,不经意间望向窗外,总有一阵子能看到,巨大的风车在天际转动。

  制造风车关键零部件的“工业母机”——款立式车床研发成功,带来了风力发电设备的产能提升,更多风车舒展扇叶,推动绿色能源发展。

  薛敬宇在车间里和同事们分析机床生产情况。记者刘睿彻摄

  在海洋里劈波斩浪的船舶,少不了一颗有力的“心脏”。支撑船舶“心脏”跳动的关键核心零件——机匣,中国机床一次就能完成制造。

  而在2016年前,我国大型风电设备的轴承,燃气轮机船舶的机匣等,这类核心零件生产制造还是一道难题。

  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重集团)在解决这一难题中冲在了最前面,该集团立车设计室主任、“80后”薛敬宇带着年轻的研发团队,突破了国产机床的制造难题。

  创新的一款国产机床让风电设备产能提升50%以上,另一款重型高精度五轴立式车床能够一次完成机匣制造,让“工业母机”成为大国制造的闪亮名片。

  几天前薛敬宇荣获全国劳动模范。5月1日,正是他45岁的生日,“这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生日礼物,在最能干事的年纪,为中国‘智’造做点事,欣慰又自豪。”

  风电设备破局的“较劲”

  微米之间“死磕”精度

  5月1日,薛敬宇依然在武重集团立车车间的岗位上,他正在琢磨这些“钢铁巨人”下一步提升的突破口。这位来自内蒙古的大个子戴着眼镜,有几分腼腆,只有讲到专业时才滔滔不绝。

  薛敬宇在车间里查看机床生产情况。记者刘睿彻摄

  重型机床被称为工业母机,是制造机器的机器,构成了现代工业的基石。而立车是立式重型车床的简称,广泛用于大型复杂零部件的制造加工。

  2015年,中国风电产业迎来快速期,却被核心零部件加工难题卡住“咽喉”。传统国产机床需分“车削+磨削”两道工序,进口机床虽能一体化作业,却要价数千万元且售后不便。

  作为武重集团立车领域的科技带头人,35岁的薛敬宇接到任务:走通突破之路。他的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这个“青年军”偏要和技术壁垒“死磕”。

  他们要攻克的目标,是让机床“车削”后的零件粗糙度小于0.8微米,实现以“车”代“磨”。0.8微米比一粒灰尘还小,这意味着让加工后的金属表面做到“纤尘不染”。

  为了这个精度,薛敬宇把折叠床搬进办公室,科研楼的灯光常常彻夜通明。“身体累不算什么,最煎熬的是找不到解决方案。”他回忆,“办法都是时间磨出来的,并不是谁的智商更高。”

  失败、推倒、重来……2018年,3年攻坚,一种高精度立式车床研制出来,实现以车代磨,粗糙度稳定在0.6微米以下,加工直径最大达10米。这相当于最大加工一间教室面积的庞然大物,还能让其光滑如镜。

  这套设备让风电设备产能提升超50%,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1/3。“我最高兴的不是一台先进机床的产生,而是借助绿色能源发展契机,中国立式车床成系统整体提升。”薛敬宇说。

  护航“深蓝”的执着

  无人区劈开创新路

  在风电领域破局后,薛敬宇团队又将目光投向船舶“心脏”——燃气轮机机匣的制造。这个最薄处仅1.5毫米的零件,加工难度堪比“豆腐雕花”,而国外机床企业长期以“五轴联动技术”封锁垄断。

  薛敬宇在车间里查看机床生产情况。记者刘睿彻摄

  2016年,武重集团确定了总体技术方案后,薛敬宇团队再次挑起了大梁。为什么交给这么年轻的团队?“他们专业过硬,又特别能战斗。”武重集团副总经理陈昳说。

  项目启动时,团队唯一的“参考资料”是一张国际机床展的照片。“买不来,等不起,只能自己闯”,薛敬宇带着团队开始了长达7年的“攻坚战”。技术方案30多次推倒重来,车间里的试验台见证了无数次失败。甚至有一次他因专注思考不慎摔伤,缝针后第三天就拄着拐杖回到车间。

  “国家需求等不起!”朴素的信念支撑着他和团队闯过重重难关。2023年,“重型高精度五轴立式铣车柔性加工系统”成功推出,实现机匣一次装夹完成全部工序,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某船舶企业一次性订购39台的订单,不仅是对技术的认可,更是中国装备打破垄断的宣言。

  2023年以来,武重集团陆续收到批量机床订单,用户来自风电、机械工程箱体加工及齿轮加工等领域。这标志着该项目已实现成功转化,打通了从技术研发、试验试制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

  工匠的坚守

  极致是唯一的标准

  “机床是最纯粹的机械。”薛敬宇的执着源于热爱,他从小喜欢摆弄机械,大学就读于内蒙古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认定要找与机械深度接触的工作。

  2005年,他从家乡内蒙古通辽南下2000公里,从此扎根武重集团20年,从青涩学子成长为科技带头人。工作后,他相继到湖南大学完成工程硕士学习,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华中科技大学交流深造,“更加深刻认识到重型装备铸就大国重器”。

  “他对工作的态度让人又爱又恨”,同事薛哲在武汉市质量征文中写道。机床预验收交付精度本已达到技术协议要求,薛敬宇却让装配技术人员返工,原因是他觉得还能做得更好。

  团队成员易文说,薛敬宇是个“细节控”,返工这种事,他没少让同事们干过。不过,薛敬宇会自己提着工具,与技术人员一起,趴在工作台上,精心“敲打”他的产品。

  工作中,他是团队的技术后盾,常为同事破解难题,生活中,他温润如玉,乐于帮助他人,却对技术“寸土必争”“差不多不行,不做到自己能达到的极致,就不能停。”薛敬宇说。

  在对工匠精神的极致追求中,2023年后,武重集团的立车产品成为工信部单项冠军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约为50%~60%。

  在林立的机床背后,“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标语赫然醒目。站在新起点,薛敬宇目光坚定:“中国机床的舞台是世界,我们的目标是做最好的那一个”。

  (长江日报记者刘睿彻 通讯员熊威 贺鹏)

  【编辑:陈麒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