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通讯员李可沁)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热爱,近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金融港社区联合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现代工业技术学院,在金融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了“我是小小搭建师”之“巧手扎风筝,童心传非遗”主题活动,吸引了35名社区儿童参与,现场欢声笑语不断,非遗文化在童心中悄然生根。
活动现场。通讯员供图
“风筝,古称‘纸鸢’,起源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2006年,潍坊风筝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活动现场,志愿者通过图文并茂的PPT和趣味短片,为孩子们揭开风筝背后的文化密码。从鲁班“制木鸢以窥宋城”的传说,到南北风筝流派的特点;从象征吉祥如意的沙燕风筝,到寄托祈福愿景的龙头蜈蚣风筝,孩子们听得入神,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向往。
活动现场。通讯员供图
动手环节,孩子们接过志愿者分发的竹条、棉纸和颜料,跃跃欲试。尽管制作步骤简化——只需将预裁好的蝴蝶、飞机等造型竹条扎成骨架,再为棉纸涂色,但细节中依然蕴藏匠心。“竹条交叉处要用细线缠紧,不然风筝飞不高哦!”志愿者穿梭在孩子们中间,手把手指导技巧。8岁的乐乐选择了凤凰图案,小心翼翼地将金红色颜料涂满羽翼:“妈妈说凤凰是百鸟之王,我要让它飞得最高!”另一侧,几个孩子合作完成了一只猫头鹰风筝,圆溜溜的眼睛用亮片点缀,憨态可掬。飞机风筝则成了男孩们的最爱,“机翼涂成迷彩色才帅气!”小宸兴奋地说道。
活动现场。通讯员供图
活动尾声,孩子们高举作品合影,缤纷的风筝宛如一片流动的彩云。家长王女士感慨:“本以为孩子只是随便画画,没想到他回来还念叨‘风筝骨架要对称’‘颜料不能涂太厚’,非遗的智慧就这样悄悄走进了生活。”另一位爸爸笑着补充:“我家闺女做了个蝴蝶风筝,非说晚上要挂在床头,因为志愿者姐姐讲‘蝴蝶象征幸福长久’——传统文化能让孩子这么着迷,真让人惊喜!”
活动现场。通讯员供图
此次“巧手扎风筝,童心传非遗”活动选用了经典风筝样式,在保留扎骨架、糊棉纸、绘纹样等核心技艺的基础上,简化了制作步骤。蝴蝶、凤凰等传统图样与飞机、猫头鹰等现代造型交错陈列,印证着“非遗传承不必苛求原样复刻”的理念,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还原文化内核,才能让老手艺真正“活”下去——当孩子们用水彩颜料为凤凰羽翼描边,把飞机尾翼点缀成星空,那些跳跃的色彩与奇思妙想,恰是让老手艺焕发新生的雨露。
活动现场。通讯员供图
同时,这也正是金融港社区“社企校”公益联盟的生动实践。作为以“携手共创,共筑爱心桥梁”为宗旨的公益平台,聚焦社区教育、文化等板块,金融港社区积极链接高校资源,精准对接儿童需求,活动中,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现代工业技术学院提供非遗技艺的课程与志愿者支持,社区则搭建起儿童参与的文化实践场景——社校协同联动,将“我是小小搭建师”打造成社区教育品牌的同时,也让非遗文化浸润基层治理的肌理。
(值班总编辑 王雪 值班主任 陈琦 值班编辑 王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