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17日讯(记者张衡 通讯员余青娥)5月16日,蔡甸经济开发区武桥重工产业园,一辆橘色“大吊车”停在铁轨上,一旁的铁轨上还停着四台平板小车。这是武桥重工研发生产的国内首台跨轨高铁救援起重机,近期将交付给铁路运营单位。
国内首台跨轨高铁救援起重机近期将交付给铁路运营单位。记者张衡 摄
该公司技术负责人刘振营说,13年前,这种应用于突发高铁事故的救援起重机只有德国能生产。现在,武桥重工生产的这种设备取得了十多项国内专利,还拥有两项德国专利,“不久前,德国‘师傅’主动联系公司寻求技术合作,我们实现了从学外国技术到反超”。
刘振营介绍,起重机作业时,将这四台小车布置到双线梁的两条轨道上,作为起重机的四个支撑脚,中间由两根粗壮的横移梁连接。起重机借助液压横移装置,平移到两条线路中间,开展起重作业,“无论是65吨的动车车头,还是60吨的动车车厢都能稳稳抓起”。
作业时,四台小车成为起重机“支撑脚”。武桥重工 供图
武桥重工对国外技术分析发现,外国设备并不完全适应快速发展的我国高铁,刘振营说,我国高铁路网越修越密,八成是桥梁结构,“外国技术采用单线起重作业,桥梁一侧需要承受较大偏心载荷”。
武桥重工跨双线高铁救援起重机项目于2012年立项。经历一年多的研讨,从十多种方案中选择了现有方案。
刘振营说,公司从1957年就开始从事铁路架桥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比外国人更懂中国铁路,“横移跨双线设计,起重机作业时不会损坏桥梁结构,也不会压坏铁轨”。
立项一年后,该项目入选武汉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起重机可稳稳抓起列车车厢。 武桥重工供图
“到2021年,研发团队相继完成设备底盘、吊臂等七大部件及系统的研发工作,进入整机的组装、调试及试验工作。”刘振营说,这个“大块头”只需一人就能操控,传统铁路起重机至少需要四人。
武桥重工设计方案这些年也在融入新技术。刘振营说,四台支撑小车采用内置了电力驱动系统和遥控操作系统,正在作业的起重机能以每小时5公里的速度在铁轨上行驶,将事故动车吊运至空旷、安全的区域。
武桥重工副总工程师杜斌武说,公司2014年取得德国专利后,国际龙头企业非常惊讶,“这些年一直找我们寻求技术合作”。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