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正值夏候鸟迁徙和繁殖的时节,城市湿地宛如热闹的“鸟类驿站”。5月18日,由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组织的“湿地小卫士”在“飞羽精灵在城市湿地”研学活动中,化身观鸟小能手,观察记录到水鸟、雀类等13种鸟类,其中还有武汉市区难得一见的“稀客”——夏候鸟黑鳽(jian)。
在周玉栋的带领下,湿地小卫士两两分组进行观鸟。
当天上午,在武汉市观鸟协会的理事周玉栋和自然科普导师曹辉的带领下,湿地小卫士两两一组,手持望远镜与记录本,穿梭于月湖风景区的山坡、树林和湿地间,全神贯注地观察着鸟类的一举一动,并认真记录下鸟朋友的种类、外形特征等。
湿地小卫士观测到的黑水鸡成群结队地活动。
在公园宽阔的湖面,成群结队的黑水鸡和斑嘴鸭的宝宝们,正欢快地觅食、嬉戏。“鸟宝宝不需要爸妈带,自己就能活动吗?”今年9岁的万宇皓率先抛出疑问。曹辉解释道,黑水鸡的行为和灰喜鹊类似,当年孵出长大的幼鸟会帮助父母喂养下一窝的弟弟妹妹;而斑嘴鸭天生具备游泳、捕食的技能,所以亲鸟放心让宝宝们自由活动。
湿地小卫士观测到的黑鳽。曹辉供图
荷塘边,一只身体呈暗黑色、在阳光下泛着些许灰色光泽,颈部还有橙黄色条纹的鸟类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是什么鸟?以前从来没见过”,今年10岁的肖芷夏充满了好奇。周玉栋介绍,这是武汉市区比较少见的夏候鸟黑鳽,它们从南方热带地区迁徙而来,偏爱野生的湿地环境,比如水草丛、荷塘。而且黑鳽多在晨昏活动,快中午还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十分难得!这也是黑鳽今年首次现身月湖风景区。“黑鳽此前只在东湖、沉湖、涨渡湖等固定区域有观测记录,去年开始在月湖也能见到它,今天再次观察到则有力地证明了武汉城市中心的湖泊公园环境越来越好了。”周玉栋强调。
湿地小卫士在湿地边观察池鹭。
“看,那只大鸟在荷叶边站着,好像在发呆!”刚看完黑鳽,头至颈部呈栗红色、背部为蓝灰色羽毛的池鹭又成了“焦点”。周玉栋笑着告诉大家,池鹭并不是在发呆,而是以一种“守株待兔”的方式在捕鱼,它们喜欢在滩涂上静悄悄等着鱼儿游过来,然后一个快速出击,将其捕获。“原来鸟类也喜欢‘摸鱼’偷懒!”来自沌口小学四年级的占锦航不禁笑着感叹道。
湿地小卫士在湿地边观察池鹭。
经过1个小时的细致观察,湿地小卫士们的记录本上写满了观测成果。既有麻雀、喜鹊、乌鸫、白头鹎、小䴙䴘、鹊鸲、斑嘴鸭、黑枕黄鹂等武汉常见的鸟,也有黑嘴蜡尾雀、黑眉苇莺、东方大苇莺、棕头鸦雀等鸟类,还有少见的黑鳽。
丰富多样的鸟类让一同观鸟的家长们也兴致盎然,纷纷感慨:“月湖风景区怎么这么多鸟!”周玉栋表示,月湖风景区之所以能吸引众多鸟类,得益于其多种生态环境并存。景区靠近龟山,拥有天然湿地、山地丘陵、人工林、原生林、灌木丛、草坪等丰富的生态景观,为猛禽、水鸟、雀类等各种鸟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之所。
湿地小卫士仔细记录观察到的鸟类。
据武汉市观鸟协会观测,目前月湖风景区记录的鸟类已达120种。随着夏候鸟迁徙季和繁殖季的到来,这里的“鸟类大家族”还将不断壮大。
湿地小卫士观察到的白头鹎。
“目睹了各种鸟类的风采,还通过专业讲解,了解到许多鸟类的生活习性和保护知识。”湿地小卫士黄亦杨的家长表示,这次活动让自己也收获满满。本次研学活动由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武汉林学会、武汉市公园协会主办,长江日报科普传播中心、月湖风景区承办。
(文:蔡燕秋 图:刘雍涛 通讯员李虹)
【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