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坚持十余载,武汉小伙登顶珠峰看日出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5-05-20 17:13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尼泊尔当地时间2025年5月18日6时许,来自武汉的登山者宋红站在了海拔8848.86米的珠穆朗玛峰峰顶。19日晚,长江日报记者联系到刚从珠峰撤下来的宋红时,他说:“终于知道在世界最高峰看日出的感觉了。在东湖看日出,太阳是从远方湖岸线跳出来的,而在珠峰上看日出,太阳似乎是从脚下的云海中冒出来的。”宋红感慨道,为了这一刻,他执着坚持了10多年。

  宋红在珠峰峰顶留影。(宋红供图)

  两次与登顶擦肩而过

  今年36岁的宋红,2007年考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在这座素有“中国登山黄埔军校”美誉的校园里,宋红很快被登山的魅力深深吸引,并于2008年成功通过选拔加入学校登山队。从那时起,登顶珠峰便成为他的目标。

  2012年,为了向60周年校庆献礼,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派出登山队攀登珠峰。那是宋红第一次登珠峰,并为此参加了两年的选拔训练。2012年5月19日,登山队4人成功登上珠峰,4人中唯一的女性陈晨是江夏区乌龙泉街人,也是宋红的同班同学,而宋红作为冲顶预备队员没能获得冲顶资格。“不可能每个人都登上去,但只要团队有人上去了,就代表着大家两年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回想起这一段,宋红并未感到太多失落。

  宋红在珠峰峰顶留影。(宋红供图)

  从珠峰下来后不久,宋红又随队征服了五大洲最高峰,即:欧洲厄尔布鲁士峰(5642米)、非洲乞力马扎罗山主峰乌呼鲁峰(5895米)、大洋洲科休斯科峰(2228米)、南美洲阿空加瓜峰(6964米)、北美洲麦金利峰(6193米)。

  2020年,宋红进入国家测量一大队,加入了当年的珠峰测高活动。因为恶劣天气,测量队前后冲顶了两次均未成功,指挥部决定第三次冲顶全部由登山队员担任,宋红再次与登顶珠峰擦肩而过。

  十余载坚持终登顶珠峰

  两次错失登顶珠峰,丝毫没有动摇宋红的决心。2012年那次,他一度到达了8000米的高度,那也是他离珠峰峰顶最近的一次。按指令后撤时,他回望了一眼山顶,在心里默默地说:“总有一天我会回来的……”

  转眼10来年过去了,今年3月宋红突然接到一家户外品牌的电话,向他发出冲击珠峰峰顶的邀请。曾经求而不得的机会说来就来了!经过一个月的准备,4月9日,宋红抵达尼泊尔。4月18日,他与同伴到达珠峰南坡大本营,开始进行适应性训练。

  宋红在珠峰峰顶留影。(宋红供图)

  5月14日凌晨,宋红从大本营出发,17日赶到位于海拔7950米的4号营地。稍事休整,于17日19时开始冲顶。当时,零下40℃的极寒让所有装备都覆上了一层白霜。出发前,宋红再次检查了一遍登山装备——氧气瓶压力是否正常、头灯光源是否充足、冰爪固定是否牢靠。这些熟悉的动作,他已经练习了上千遍。冲顶过程中,他不时通过控制呼吸来调整步伐,又经过十多个小时的拼搏,最终于5月18日清晨6时许成功登顶。

  “在山顶我还专门看了一下咱们中国方向的北坡,目测了一下当年的登山线路,看到了往届登山队留下的路旗等标志……感觉自己与过去的我来了一次穿越时空的交汇。”宋红激动地说,“那一刻,10多年的坚持都值得了。”从初入校园的登山爱好者,到历经多次挑战的资深登山者,宋红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圆梦师”圆了自己的梦

  记者联系到宋红时,他已返回了大本营。“刚上顶峰时有点激动,毕竟这么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回到大本营,宋红第一时间向家人报平安。“家里人倒不是太担心,这么多年我一直没中断过登山,他们相信我的能力。”宋红说。

  在珠峰峰顶看日出。(宋红供图)

  这次登山,宋红特意携带了几样特别的东西——儿子就读的大方小学校旗、母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旗和祝贺江夏区建区30周年的横幅。在珠峰峰顶,宋红将这些旗帜一一展示,并让同伴用手机记录下来。他说:“儿子和母校就不用说了,我户口落在江夏,是江夏区的居民。我在这里创业、在这里生活、结婚生子……我特别想把骄傲与这片土地分享。”

  硕士毕业后,宋红把家安在了江夏区,并开办了一家名叫武汉地大睿行的体育文化公司,同时,他发挥自己登山攀岩的特长,为业余登山爱好者提供高山向导等服务。去年6月,他作为高山向导,带领国内登山者登顶了北美洲麦金利峰。他说:“我觉得自己像一个专门帮助别人圆梦的‘圆梦师’,不在乎自己能登上多高的山峰,帮助别人去达成一个目标,更能给我带来成就感。”如今,这位“圆梦师”用坚持与热爱迎来了自己的圆梦时刻。

  成功登顶珠峰,让宋红离征服七大洲最高峰的目标只差一座——南极洲的文森峰(4892米)。他说:“珠峰不会是终点,有机会还想去南极洲看看或者从北坡再登一次珠峰。人要有梦想,只要锲而不舍,就一定会成功。”

  (长江日报记者张琳)

  【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