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从“单打独斗”到“组团成链”,一粒番茄种子转化成过亿产值产业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5-05-21 15:14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在武汉经开区,一粒番茄种子,正撬动着过亿产值的农业产业。

  武汉楚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楚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系统集成转化专利,10多年时间,让“吉诺比利”番茄种子走出实验室,变成田间的“热辣产业”。日前,这一转化成果成为湖北省首批专利产业化优秀案例中唯一的农业类代表。

  距离番茄成熟的盛果期还有一个多月,红艳艳的番茄夹杂在青红色、青绿色的番茄之间。记者刘睿彻 摄

  摸准市场需求

  让“小时候的味道”回来

  种子那么多,“吉诺比利”凭什么能长成过亿元的产业?“首先是摸准了市场需求。”楚为联席总经理谢勇表示。

  5月21日,楚为汉南科研基地番茄园,距离番茄成熟的盛果期还有一个多月,红艳艳的番茄夹杂在青红色、青绿色的番茄之间,煞是可爱。

  另一边,在楚为现代种业研究院小孢子实验室,记者看到,培养皿里,培育出的植株幼芽泛着绿意,它们等待一段时间后将送到田间定植,根据成长情况选出表现最优的品种。

  “育种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更是千万次筛选的执着。”谢勇介绍,“吉诺比利”番茄种子正是精挑细选出的千万分之一。

  楚为现代种业研究院培育出的植株幼芽泛着绿意,等待送到田间定植。记者刘睿彻 摄

  在楚为,每年有两季番茄种质材料进入评比环节,每季3000多个待选品种中,仅有3—5个能脱颖而出,成功率约为千分之一。“就像大浪淘沙,每一粒种子都要经过基因检测、田间表现、口感测试等多重考验。”

  这种“千分之一”的严苛,源于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2013年前,市场上的番茄质地偏硬,大规模运输不易损坏,但口感不太好。公司创办人郑伟博士意识到,只要改变其质地偏软、不易运输的弱项,“小时候的味道”的国产番茄肯定会回来。

  按照这个目标,研发团队力图解决种子的三大核心问题:让种植户“好种”,需要抗病、高产,让经销商“好卖”,耐贮运、商品性佳,让消费者“好吃”,风味浓郁、营养丰富。经过无数次育种,符合上述要求的种子被培育出来,并于2013年开始试种,郑伟以自己喜欢的篮球明星“吉诺比利”命名,2015年,“吉诺比利”全面推广。

  “从试种到被市场广为接受,经历了10年左右的时间,其间,不少类似的品种都失败了。”谢勇介绍,“吉诺比利”表现最稳定,它打破了口感与耐贮运性不能兼得的“铁律”,甜酸比达到9.3:1的黄金比例,既保留沙瓤多汁的传统风味,又能长途运输。

  成熟的“吉诺比利”颜色鲜艳,颜值高。

  全链条专利转化

  从“单打独斗”到“组团成链”

  “种子再好,也必须让消费者、种植户、经销商等市场各方都认可,推广才能真正落地。”谢勇表示,企业在推广过程中意识到,必须“全链条发力”。

  单个专利难以转化,通过集成创新成果,让科技成果转化像齿轮一样环环相扣,带动整个产业链运转起来。“吉诺比利”的成功正是4项核心专利的协同作战,从分子育种到种子处理,从种植管理到产业推广,形成了一条“专利集成、品种培育、产业推广”的完整链条。  

  一粒种子的价值,最终要在田间地头兑现。楚为创新良种和良法联合推广模式,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

  在湖北长阳,种植户丁兴农试种一亩“吉诺比利”收获0.8万公斤,销售额达3.8万元,较传统品种增收2万元以上。而且,种植有人指导,销路提前确定,一条龙服务让农户收入有保障。

  转化的专利中包括配套的种植技术,“我们卖的不仅是种子,更是一套种植解决方案。”谢勇介绍,公司为种植户提供从育苗、施肥到采收的全周期服务,甚至定制专用包装箱,帮助农户打开高端市场。

  通过“免费试种、全程指导、保底收购”策略,公司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100万亩,亩均增收6000—8000元,带动成千上万的农户走上致富路。

  楚为专利墙。记者刘睿彻 摄

  经过10多年的努力推广,“吉诺比利”终于在土地上扎下根。

  2024年,该品种入选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主导品种,在山东、河北、内蒙古等主产区实现周年供应,成为高端粉果番茄市场的“中国芯”。

  在北京新发地市场,“吉诺比利”每天销量超5万公斤,商超零售价达18元/公斤,成为盒马、山姆等商超渠道的明星产品。

  该品种还在中美洲、东南亚等市场崭露头角,安提瓜和巴布达等国的客商不远万里前来洽谈合作,计划将“中国种”引入加勒比地区。

  2025年,楚为预计产值将同比增长30%,番茄、甘蓝等品种出口量将增加50%,让“中国种”在全球市场叫响。

  (长江日报记者刘睿彻 通讯员周文杰)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