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楚材聚汉 共建支点 | 返乡筑梦,他带乡亲们在家门口打造“桃花源”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5-05-26 07:36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开栏的话】

  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大规模推进以乡情为纽带的返乡创业决策部署,落实市委、市政府“楚材聚汉 共建支点”工作要求,武汉市正加快完善创新带动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双创双带”机制,全力打造返乡创业沃土,涌现出一批返乡创业、创新发展的典型。今日起,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长江日报联合推出《楚材聚汉 共建支点》专栏。

  专栏聚焦创新创业的大学生和返乡创业的企业家、实践者,反映他们在武汉持续奋斗、大展身手,事业旺、产业兴的故事。让我们共同见证武汉以全链条政策为支撑,以城乡发展为蓝图,谱写人才回流、产业升级、城乡共荣的生动篇章,为武汉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注入强劲动能。

  返乡创业,杨驰升还有更大的规划。长江日报记者刘睿彻 摄

  “返乡创业的春天到了,现在是最好的时期。”62岁的杨驰升说。截至目前,杨驰升在江夏区湖泗街道海洋村的投资已达1.5亿元。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返乡创业工作,先后出台推进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工作行动方案,密集发布多项返乡创业激励政策,让杨驰升备受鼓舞。他加大投资,一年的投入有望超过过去十几年的总和。新的温泉酒店、康养社区将于今年动工建设,预计投资总额将达2亿元。

  初夏时节,海洋村红墙黛瓦、翠竹掩映、花木扶疏、鸡犬相闻,乡土民房和精致民宿和谐统一,“村巴克”里弥漫着咖啡的芳香,络绎不绝的游客徜徉在乡村绿道上;孩子们在田野里撒欢,摘番茄、捡鸡蛋、喂小羊……长江日报记者在这里做了一次深呼吸,空气清新得像把肺洗过一样,传统与现代交织中,仿佛进入《桃花源记》中描述的场景。

  杨驰升雨后查看现代农业种养基地。长江日报记者刘睿彻 摄

  路走对了

  召唤合伙人共筑振兴梦

  近年来,海洋村的发展驶上快车道,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级荣誉称号。村里不断完善乡村文旅综合体建设,打造了乡村民宿、有机开心农场、亲子乐园、生态绿道等配套场所;同时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建设多家百亩现代农业种养基地。

  特别是今年以来,在返乡创业政策支持下,杨驰升振奋不已。“路走对了,发展会越来越好。”

  除稳步推进海洋村11个湾“美丽乡村”整体建设外,杨驰升还有更大的规划——携手周边6个村协同发展,计划到2027年使海洋村成为中国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示范村。

  “希望更多人一起致力乡村振兴事业”,杨驰升推出“乡村振兴合伙人计划”,招募百名志同道合者共建高端康养产业链。

  “他哪怕自己亏了,也不会让乡亲们的利益损失一分。”海洋村党支部书记郑健介绍,杨驰升一年中有半年时间住在村里,碰到有困难的村民总是解囊相助。他设立“阳森乡村振兴关爱基金”,资助困境学生,奖励考入重点高中、大学的学生,鼓励他们学有所成、回乡建设。

  站在村口古树下,杨驰升望着嬉闹的孩童和拍照的游客,眼角泛起泪光。40多年前,乡亲们在这里含泪送他走出山沟;40多年后的今天,他用赤子之心把乡情化作振兴“密码”,将故土耕成“桃花源”。

  竹林掩映下的民宿。通讯员供图

  青山做证

  绿色低能耗建起新民宿

  “看到家乡还是那么落后,我的心里像被针扎了一样。”时间回到2010年,47岁的杨驰升事业有成,从北京回到家乡,站在杂草丛生的土路上,心里一阵难受。

  那时,他已是北京恒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是中国工程机械代理商行业的领军人物。

  然而,彼时的海洋村人均年收入不足7000元,青壮年纷纷外出,只剩老人留守家中。杨驰升永远忘不了,作为海洋村第一个大学生,他上大学前村里放了3天电影;送行时,乡亲们往他的包里塞鸡蛋。

  “该回来为家乡做点事了。”杨驰升在村里多方考察,下定了决心。2011年,他成立武汉阳森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把精力和投资的重点放在乡村。

  “前3年,项目基本失败了。由于交通不便,物流是最大的难题。”杨驰升告诉记者,种有机蔬菜,因物流成本高而亏损百万元;改种水果,还是因为交通问题烂在了地里……

  2017年,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杨驰升对海洋村的发展有了更成熟的思路:“村里竹林环绕,风景优美,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生态环境非常好。绿水青山的‘颜值’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

  杨驰升聘请专业设计团队做项目整体设计,租赁村民荒废的宅基地,陆续兴建12栋民宿、1栋2200平方米的综合接待中心,按“健康、舒适、低碳”设计理念发展民宿旅游。

  为留住乡风乡韵,杨驰升立下规矩:不拆房盖高楼,不毁一片树林,改造必须“修旧如旧”。

  推土机开进村里,让村民们想不到的是,老屋的石门旧墙、老藤枯井都被保留了下来,还是红砖灰瓦房。新民宿颜值更高、更实用了。

  记者看到,民宿外观朴实,推门而入却别有洞天——温度舒适,木制家具简约而富有美感,刚采摘的栀子花散发着自然香气,窗外满眼绿意,耳边鸟叫虫鸣。

  “这样的改造比拆了重建更费钱、费工。”海洋村民宿负责人杨文俊介绍,民宿采用绿色低能耗理念打造,3层夹壁冬暖夏凉,地源热泵和新风系统让室内恒温、恒湿,能耗降低70%。

  孩子们来海洋村体验插秧。通讯员供图

  乡情生金

  共富账本写满乡亲笑颜

  杨驰升说:“发展农业的回报周期长,不能只盯着眼前。”

  据了解,杨驰升在海洋村的投资目前累计已达1.5亿元,仅聘请专业设计团队的费用就高达2000多万元。

  面对“何时盈利”的追问,杨驰升翻开“特殊账本”:村民打工收入累计2000万元;为村民增加土地房屋租赁收入1800万元;依托民房改建,为村民增加3000万元房屋资产收益……他说:“乡亲们的笑脸就是我的盈利。”

  今年60岁的陈细心身着制服,利落地收拾着民宿餐桌上的碗筷。她是本村人,在民宿当洗碗工,干了快5年。“一年收入3万多元,还能兼顾地里的活,以前想都不敢想能过上这样的日子。”

  杨和平今年63岁,原本在外做木工活,2019年回村,赶上村里发展旅游产业,就养起了土鸡、土鸭,定点供应给民宿。“我在家门口做事,收入一点不比在外打工少,还不用操心。”

  年轻人也回来了。1994年出生的夏杰带着南美洲对虾淡水养殖技术回到家乡海洋村,注册成立合作社,每年养殖收入达数十万元。海洋村的发展潜力和产业前景让夏杰坚定了在这里持续发展的信心。

  “这里改变了我对农村的刻板印象。”95后姑娘张盟大学毕业后当过一段时间“北漂”,因工作关系来过海洋村几次。受杨驰升建设家乡的情怀感染,她加入武汉阳森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现在已经成长为公司大客户部经理。

  如今,海洋村年均接待游客8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7000元跃至3万元,村集体年收入由不足3万元增加到36万元。

  目前,武汉阳森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已带动逾1000人次就业。除了公司提供的岗位外,还带动当地文旅、农业、基建等产业快速发展,让当地一半以上常住人口在家门口就业。

  海洋村荷塘内步道蜿蜒。 通讯员供图

  评论:天宽地阔创未来

  (长江日报记者刘睿彻 通讯员武仁轩)

  【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