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点建设,高水平开放是重要引擎。武汉如何在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开放支点上展现担当?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了武汉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余力军。
提升贸易能级,
打造全国供应链组织中心
问:围绕贯彻落实湖北省支点建设“七大战略”行动方案,武汉提出“实施开放枢纽强基行动,加快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请问,市商务局在统筹推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作为全市开放工作的统筹部门,市商务局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切实提高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巩固增强新时代“九州通衢”“九州通商”“九州通融”枢纽地位,重点在三个方面推动提升:
一是提升枢纽功能,增强开放辐射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物流体系,提升多式联运水平,构建外联内畅的开放通道网络,打造三个丝绸之路重要枢纽节点。完善口岸功能,优化通关便利措施,提升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服务功能,推动航空客货“双枢纽”建设,联动打造花湖国际自由贸易航空港。
二是提升贸易能级,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强主体培育,实施外贸龙头育强、平台提质、“小巨人”培育和“繁星成长”计划,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绿色贸易,增强外贸发展动能。建设高效顺畅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打造全国供应链组织中心,培育“买全球、卖全球”贸易生态。
三是提升国际影响力,打造开放要素的集聚地。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主动承接国家主场外交活动和重大涉外活动,积极参与双多边合作机制,拓展国际朋友圈。加快建设国际学校、国际社区和国际医院,打造宜居宜业的“类海外”环境。
培育外贸新动能,
今年将引进100家以上跨境电商企业
问:近年来,我市外贸进出口成绩亮眼,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请问,市商务局在帮助外贸企业应对外部冲击、稳外贸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2024年,我市进出口规模首次迈上4000亿元台阶,增幅位居中部省会城市第1。今年1—4月,在国际环境极端严峻复杂的形势下,我市进出口增长27.5%,居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首位,为我们全力以赴稳外贸增添了信心和底气。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积极开拓多元国际市场。今年以来,我们已赴德国、俄罗斯等地开展“抱团出海”经贸对接活动4批次,斩获订单9300万美元。全年将组织超600家企业参加境外专业展会,扩大同周边国家,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规模。还将在阿联酋、印尼等国新设8个境外经贸合作处,推动建设海外服务网络。
二是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培育内外贸一体化“领跑者”企业50家以上,建设汉口北、汉正街等内外贸一体化基地,组织开展外贸优品拓内销系列活动,加强内外贸规则制度衔接融合。
三是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推动国际贸易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确定今年为“跨境电商生态培育年”,推进园区建设、品牌培育,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加快建设海外仓,全年引进100家以上跨境电商生态链企业,跨境电商规模增长30%以上。
四是完善惠企服务机制。落实好“稳外贸15条”措施,“一业一案”“一企一策”推动政策直达。与金融、保险、税务等部门加强联动,实施小微企业出口信保全覆盖,创新开发跨境金融产品,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加强制度创新探索,
放大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效应
问:武汉拥有自贸区、综保区、国际产业园等众多开放平台。近期,国务院批复加快实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新一批任务清单,116条涉及武汉。请问,市商务局将如何用好这些平台、政策,推动支点建设?
答:高能级开放平台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我们将全力提升平台开放能级和制度创新水平,助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一是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加快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支持武汉片区、经开联动创新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加强改革整体谋划和系统集成,推动光电子、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等优势产业创新发展。二是指导综保区加强主体培育、项目招引,大力发展“保税+”业态,争创全国A类综保区。三是做强中法生态城、中德产业园等国际合作园区,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和示范效应的开放型经济集聚区。四是加快实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我市是第三批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城市,累计有10项创新成果入选全国最佳实践案例,去年全市服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5.9%。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实施好新一批116项试点任务,聚焦电信、医疗、金融等重点领域,加强制度创新探索,进一步放大试点效应。
加速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首家市内免税店本月底开业
问:近期,我市第一家市内免税店即将与消费者见面,成为武汉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标志。请问,市商务局还将采取哪些有力措施,持续推动武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答:我市首家市内免税店位于武商MALL六楼,拟于5月30日试营业,将成为展示武汉国际化城市的重要窗口。
近年来,我们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取得积极成效。去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31.9亿元,增幅居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首位,新开7家大型购物中心,引进首店456家。今年1—4月,全市社零增速达8.1%,继续在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保持领先。
对标首批5个试点城市,我们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打造国际消费新地标。推动“2+10+20”多层级城市商业体系建设,即提档升级2个核心商圈、10个市级商圈和20个区级商圈。重点推动航空路商圈打造国际化商圈。二是拓展国际消费新场景。持续擦亮“樱花季”“小龙虾”等城市IP,推进餐饮住宿、文化旅游、银发经济、赛事经济、冰雪经济等服务消费发展,打造“大健康”“新文旅”“泛娱乐”“新生活”服务消费新场景。三是培育国际消费新业态。围绕首发经济、数字消费、夜间消费和会展经济,培育新型消费市场主体,打造黄鹤楼、东湖等“首发空间”,加快建设直播电商基地和智慧商圈(商店),推动夜间消费集聚区提档升级,放大会展经济乘数效应,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四是优化国际消费新环境。用好240小时过境免签、APEC商务旅行卡等政策,大力发展入境消费。提高消费到达便利度,打造入境友好型消费环境。加快市内免税店和30个离境退税商店建设,促进境外消费回流。
搭平台 强枢纽 谋改革,武汉全力开创高水平开放新格局
(长江日报记者吴曈 通讯员赵燕)
【编辑:陈明】